夜色如墨,科技园区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动着临时支点上那面印着“夜归守护计划”的简陋旗帜。
刺耳的刹车声打破了宁静,一辆印有“城市管理”字样的执法车停在了路边,车门打开,走下两个身穿制服、表情严肃的男人。
为首的那个中年男人眼神锐利,扫过林枫他们临时搭建的桌椅和设备,语气里没有丝毫温度:“谁让你们在这里设点的?批文拿出来看看。”
空气瞬间凝固。
张野下意识地想上前理论,被林枫伸手拦住。
他知道,这种冲突一旦升级,他们今天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同志,我们不是摆摊,”林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我们是公益项目,为夜归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帮助。”
“公益项目?”对方冷笑一声,指着桌上的充电宝和热水瓶,“我看就是无证经营。没批文,就不能在这里乱设点,这是规矩。马上收走,不然我们就要暂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气氛剑拔弩张,几个刚刚得到帮助的年轻人也围了过来,面露担忧。
就在这僵持的时刻,赵子轩突然从人群后挤了出来,脸上挂着一贯的和煦微笑,手里高高举着一个打印了二维码的牌子。
“两位大哥辛苦了,误会,都是误会,”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走到了两名城管面前,“我们真不是摆摊,是受平台委托,在这里帮他们做一个‘城市夜间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在线调研。您看,就是这个。”
中年城管狐疑地看着他,又看了看那张简陋的二维码牌子。
赵子轩的笑容更灿烂了:“您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守护者,对夜间服务肯定最有发言权。要不……您扫一下,帮我们填一份?您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这番话既给了台阶,又把对方抬到了一个“专家”的高度。
中年城管的脸色稍缓,旁边那个年轻些的已经掏出了手机。
嘀的一声,屏幕上跳转出的页面让他们都愣住了——那竟然是一个设计得相当专业的问卷页面,标题赫然是《关于提升城市夜间公共服务水平,您有什么建议?
》。
问题条理清晰,选项专业,完全不像临时编造的东西。
“您认为本市是否应该适当延长地铁末班车运营时间?”
“您对夜间网约车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打几分?”
“您希望在深夜的公共区域增加哪些便民设施?”
中年城管皱着眉,一行行看下去,最终还是点下了几个选项,按了提交。
他不知道,就在他提交的那一刻,远在另一个办公室的陈默电脑上,后台数据瞬间向上疯跳了一下。
不仅是他,周围被这个新奇场面吸引的夜归者们,也纷纷掏出手机扫码。
一时间,数据如潮水般涌入。
看着城管队员收起手机,脸色复杂地说了句“下不为例”后转身离开,赵子轩悄悄对林枫比了个“oK”的手势。
危机暂时解除,但他们都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真正的破局点,在别处。
此刻,陈默正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快得几乎出现残影。
他不仅仅在收集问卷,更在利用自己编写的爬虫程序,疯狂抓取着全市公开的交通数据——每一条地铁线路的末班车时刻表、各大网约车平台发布的夜间热力图、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地理分布……所有这些冰冷的数据,在他的整合下,渐渐勾勒出这座城市深夜里一张无形的、充满焦虑与需求的脉络图。
两天后,一份名为《城市夜间流动性与安全保障白皮书》的深度报告被他整理了出来。
没有署名,没有注明来源,只有详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分析。
他通过一个加密渠道,将这份文件发送到了市交通委员会一位以锐意改革着称的匿名委员的私人邮箱里。
这步棋走得极其冒险,像是在深夜里投出的一枚石子,不知道会激起怎样的涟漪,甚至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
然而,三天后,市政府的官方公众号上,一篇名为《关于优化青年职工夜间出行保障的初步设想》的推文悄然发布。
文中提及,市相关部门近期通过“多渠道数据”注意到青年群体的夜间出行难题,并计划启动专项调研。
几乎是同一时间,科技园区的保安老刀,那个曾用“公司规定”把他们堵在门外的固执男人,主动找到了林枫他们临时挪到的角落。
他手里捏着一串钥匙,神情有些不自然,递了过来:“我们三号那个保安岗亭一直空着,地方不大,但能挡风。你们……搬过去吧。”
林枫有些意外,看着他。
老刀躲闪着他的目光,声音低沉了许多:“你们那个地图……能不能……也教教我怎么用?”他顿了顿,像是下了很大决心才说出口,“我女儿……在城西上班,也是干你们这行的,上周加班晚了,没赶上地铁,一个人在车站困到半夜……”
林枫什么都没说,只是从包里拿出一本打印好的简易操作手册,塞进了老刀粗糙的手掌里。
当晚,那个小小的保安岗亭里亮起了温暖的灯光。
岗亭的玻璃窗上,贴了一张用马克笔手写的A4纸,字迹不算漂亮,却很用心——“夜归人补给站”。
“守护计划”像一株破土而出的野草,在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地方,以一种顽强的姿态扎下了根。
但这股力量,也终于传到了公司高层的耳朵里。
紧急召开的部门会议上,气氛压抑得可怕。
项目主管唾沫横飞地汇报着舆情风险,将林枫等人的行为定性为“无组织无纪律的擅自行动”,并强调必须立刻“控制舆情,消除负面影响”。
一直沉默的周锐,那个当初退回了林枫方案的直属上司,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附和时,却突然开了口。
“不如,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他站起身,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了那份被批注得满满当当、却被标记为“不予通过”的策划案,轻轻放在会议桌中央。
“把它,纳入我们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试点项目,怎么样?”
所有人都愣住了。
周锐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高管,一字一顿地说道:“员工不是可以随意消耗的零件,他们是这家公司……最应该守护的人。”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第二天,林枫接到了周锐的电话。
公司愿意出资三万元支持这个项目,但有一个附加条件——项目必须由人力资源部(hR)主导,以确保“规范化”和“可控性”。
林枫挂断电话前,没有立刻回答。
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园区里,陈默正在调试新的服务器,张野正耐心地教另一位保安大叔使用App,而赵子轩,则在和不远处夜市排挡的老板商量着什么,似乎是在谈合作,为夜归的人提供一份热食。
每个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奔忙,他们的眼睛里,有光。
这片由他们亲手点亮的微光,绝不能被所谓的“规范”所熄灭。
他重新拿起电话,对着那头的周锐,声音平静而坚定:“我们可以接受合作,但项目的方向,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定。”
挂断电话,林枫转身走向办公室中央那块巨大的白板。
他擦掉了之前所有的计划和图表,拿起笔,在最顶端写下了一行崭新的字。
那不再是一个项目目标,而是一个承诺——
“让每一盏晚归的灯,都不再孤单。”
与此同时,陈默的电脑屏幕上,代表着“夜归地图”用户的光点,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城市的地图上被逐一点亮。
它们从最初的几十个,到几百个,再到几千个……光点连成线,线交织成网,仿佛一张正在被唤醒的神经网络。
服务器的蜂鸣声变得愈发密集,数据流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
就在这片由数据构成的璀璨星图中央,一个全新的对话框,带着一声轻响,悄无声息地弹了出来。
屏幕上,只有一个闪烁的光标,在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