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看着群里的反应,微微一笑,关掉了手机。
他的专注,也让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路过他房门口时总要带上审视的目光。现在,母亲每天都会悄悄地把一杯热牛奶或一盘切好的水果放在他门口,然后又悄悄地离开。父亲虽然依旧不苟言笑,但不止一次看到,他会在客厅里,拿着原主过去的那些满是红叉的试卷,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个家,正在朝着丘山期望的方向,一点点地改变。
考试前一天晚上,丘山终于合上了最后一本练习册。
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璀璨的星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周的时间,他做完了整整三个学期的所有练习题和近五年的高考真题。此刻,九大学科的知识,在他的脑海里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框架,而是隐隐有融合成一个更庞大、更和谐的整体的趋势。
他有绝对的信心,明天的考场,将是他的另一个舞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检测到宿主完成短期高强度学习,意志力得到锤炼,精神韧性微量提升。】
【发布限时挑战任务:‘考神的表演’】
【任务要求:在本次期中考试的任意一门理科(数学、物理)考试中,以远超标准答案的解题方式(例如:使用大学知识降维打击、使用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压轴题等),获得阅卷老师的“叹服”评价。】
【任务奖励:涅盘点数500点,神秘道具碎片x1。】
丘山看着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不由得笑了。
“系统,你还真是会玩。”
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奖励。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根本不叫挑战,而叫“炫技”。
他伸了个懒腰,全身的骨骼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响声,像是一台精密调校过的机器,即将开始它的全力运转。
“那么,就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吧。”
第二天,阳光明媚。
丘山背着书包,踏入了久违的校园。他神清气爽,步履从容,与周围那些睡眼惺忪、一脸紧张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学楼下,他遇到了同样来参加考试的“零点”战队其他成员。
王小胖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手里还抓着一本英语单词小册子,嘴里念念有词。梁凡则在跟陈宇对答案,两人表情都很凝重。
只有韩默,依旧是那副冷冰冰的样子,但他的眼神,似乎比以前更加锐利,也更加沉稳了。
“哟,都挺用功啊。”丘山笑着打招呼。
“老大!”王小胖像看到了救星,“快!‘可持续发展’用英语怎么说来着?我怎么突然想不起来了!”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丘山脱口而出,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了,别看了,临阵磨枪没用。记住我说的,把考试当成一场比赛,你们是选手,题目是对手,笔是你们的枪。冷静,分析,然后干掉它。”
这番简单的话,却像是有魔力一般,让几个少年紧张的心情瞬间平复了不少。
他们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那是在战队里培养出的默契。
“加油!”
“加油!”
没有更多的话,四人各自走向自己的考场。
丘山走进自己的考场,找到了位置坐下。他闭上眼,开始调整呼吸,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如同即将开始LpL总决赛第五局时的巅峰。
很快,监考老师抱着试卷走了进来,考场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第一门,是语文。
当试卷发下的那一刻,丘山睁开了双眼。那双眸子里,古井无波,却又仿佛能洞察一切。
他快速地扫了一遍题目。基础题,阅读理解,文言文,古诗词鉴赏……所有的知识点,都在他脑海的知识树上,清晰地亮起。
他拿起笔,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和自信。
前面的题目,他答得飞快,几乎没有任何停顿。当做到最后的作文题时,题目是“距离”。
一个很常规,但又很考验思想深度的题目。
丘山的大脑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的素材。物理的距离,心灵的距离,生与死的距离,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前世与今生,隔着的,又何尝不是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
他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先在脑海中,用战术分析的思路,构建了整篇文章的“战术框架”。
开篇,用一个天文物理学的概念——“光年”,来引出物理距离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制造一种“高级感”。
中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用一个社会热点小故事来举例。第二层,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巧妙地融入自己追逐电竞梦想的感悟,但写得非常隐晦,只谈拼搏与汗水。第三层,将立意拔高,谈及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是不断缩短认知距离的过程。
结尾,再回到自身。用一句充满哲理的话,点明“真正的距离,不在于时空,而在于是否敢于迈出第一步”,完美收束全文,并与开篇的“光年”形成首尾呼应。
思路已定,下笔如有神。
一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文采斐然的千字作文,一气呵成。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时。
他放下笔,看了一眼自己堪称艺术品的卷面,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说语文考试,丘山展现的是他身为一个成年人的灵魂所带来的降维打击,那么接下来的数学,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艺术表演。
铃声响起,试卷分发。
丘山拿到试卷的瞬间,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那不再是面对文学作品时的沉静与思索,而是一种如同顶尖猎手踏入自己专属猎场的锐利与掌控。
他没有像答语文卷那样从头到尾地扫视,而是直接拿起了笔。
选择题?在他眼中,每一个选项的对错都如同黑白棋子般分明。他甚至不需要完整的演算,很多题目只需要看到题干,大脑中已经构建出解题模型,答案自然浮现。笔尖在答题卡上轻轻一点,便是一个正确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