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翡蹲在桌边,手指捏着全开画纸的一角慢慢拽平。
纸边卷得厉害,是上次画轮椅草图时被风吹皱的。
她用指甲顺着卷边反复刮了好几下,直到纸面摸起来平整,才拿透明胶带沿着四角粘牢。
胶带扯得太长,她特意摸出兜里的小剪刀,把多余的部分剪得整整齐齐,连毛边都看不见。
“每次都得粘牢,”她对着镜头笑了笑,指尖捏起支0.5毫米的水笔。
笔杆上贴着张泛黄的小标签,是她用马克笔写的“画细节专用”:“上次没粘好,风一吹纸歪了,食指关节的线条错了半厘米,返工到后半夜,眼睛都看花了。”
阳光从窗户斜进来,在画纸上投下块长方形的光斑。
她先拿铅笔轻轻描了道十字线,笔尖悬在纸上方顿了顿。
又掏出兜里的小卷尺——尺身是银色的不锈钢,边缘被磨得发亮,刻度都有点模糊了,是她五年前刚学设计时买的,现在还带着点手心的温度。
“得先定中心点,”她边量边说,指腹在十字交点处轻轻按了按,留下个浅印,“手套掌心得对着这儿,不然戴的时候会歪,就像穿错了鞋,走路都不舒服。”
弹幕刚刷过几条“主播也太细致了”。
“cAd设计师小张”的消息就顶了上来,还附了张对比图:左边是他用专业软件画的手套三维图,右上角标着“误差±0.2mm”;右边是秦翡刚画的十字线,旁边用蓝笔写着“中心点偏差0.05mm”。
【我刚用测距工具量了三遍!主播手绘的十字线,横纵误差才0.05mm!我用cAd调精度都要等软件加载半天,她拿把旧卷尺就能定这么准,这手是自带校准仪吧?我刚把对比图发朋友圈,我们设计部的同事都不信是手绘的,说我p图了!】
“机械系学生小郑”紧跟着发,还带了张皱巴巴的课堂笔记照片,上面有老师用红笔打的叉:
【我们老师上周刚说,手绘能到±0.1mm精度的,全行业找不出十个!上次我画个齿轮,线条歪了0.3mm,被老师罚重画十遍,现在还堆在桌角呢。主播要是来我们学校当老师,我肯定第一个选课,天天前排听课!】
秦翡没看弹幕,手里的水笔已经开始勾勒手套轮廓。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轻脆的“沙沙”声,像春蚕啃桑叶。
画到食指关节时,她突然停笔,把那把旧尺子抵在纸上比对,眼睛眯成一条缝:“这里得弯15°,”她用红笔在关节处标了个小弧线,还画了个箭头。
“小孩手指嫩,弯太狠会硌着;等下画老人款的,弧度得再缓点,20°刚好,他们关节灵活度差,太陡了弯不动。”
小陈拎着个帆布包走进来,包带都磨得起毛了,他凑到镜头前晃了晃,里面的工具叮当作响:“秦小姐,你要的精细尺子我拿来了!”
他掏出把银色的小尺,刻度细得像头发丝,边缘还泛着柔光:“找工厂做的,师傅一开始说‘哪有这么细的刻度,做不了’,我磨了他半天,还带了你的旧图纸当例子,他才答应试做。”
“你摸摸这边缘,磨过光的,不会划到手——上次你用旧尺子,手被划了道小口子,贴了三天创可贴,我记着呢。”
秦翡接过尺子,指尖轻轻蹭过尺边,果然滑溜溜的,没一点毛刺:“刚好画传感器位置用。”
她对着尺子量了量,在指根1.5厘米处点了个蓝点,点得很小,生怕占了太多空间:“这里是肌肉最厚的地方,信号最清楚,还不影响手指弯。”
“上次给周阳装假肢传感器,就因为偏了0.3厘米,他说抓东西总没力气,来回调了三次才对,耽误了好几天。”
“林氏医疗-林晚”的弹幕突然弹出来,还附了张康复师的手写笔记,纸面上沾着点咖啡渍:
【我爸让康复科李姐看了图纸!李姐说传感器放指根比掌心好——掌心抓东西时会磨,指根有衣服挡着,耐用多了!还有硅胶厚度,李姐说1.2厘米刚好,太薄了容易破,太厚了像戴了棉手套,抓东西没手感。她还画了个小图,标着硅胶该怎么贴,我等下发你!】
秦翡立刻在图纸上标上“硅胶厚度1.2cm”,还画了个小括号,里面写着“李姐建议”:“按李姐说的来,她给脑瘫孩子适配过手套,有经验,不会错。”
她刚要画手腕处的电池,小陈突然凑过来,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是“小宇妈妈”的私信:“秦小姐,小宇妈妈问能不能在手套背面加个小口袋?”
“说小宇的奥特曼贴纸总掉,上次贴在轮椅上,被雨淋湿了,哭了半天,现在都把贴纸揣在兜里,怕再丢了。”
“加!必须加!”秦翡立刻在手套背面画了个小方块,边画边说,眼睛亮了亮,“5厘米见方太小了,小宇的奥特曼玩偶比贴纸大,得画6厘米的,刚好能装下。”
“用浅蓝色的布,小宇上次说喜欢天空的颜色,还说想把手套做成奥特曼的样子呢。”
她还在口袋旁边画了个小魔术贴,特意标了“软毛款”:“魔术贴要软点的,别刮到他的手。上次我给丫丫做书包,用了硬魔术贴,刮得她胳膊红了一片,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小宇本人”的弹幕很快弹出来,字歪歪扭扭的,显然是在妈妈帮忙下打的,还带了个蹦跳的奥特曼表情:
【秦小姐,口袋能装下我的小奥特曼吗?就是头有点大的那个,我想让它陪着手套,这样戴手套的时候就不害怕了!】
秦翡看着弹幕,嘴角弯出个浅浅的弧度,在小方块旁边又画了个小圆圈,里面写着“奥特曼专用位”:“能装下!我特意留了点空间,连奥特曼的头都能塞进去。”
“等样品做好,我第一个寄给你,让小奥特曼先‘住’进去,跟手套一起等你用。”
小陈蹲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笔尖飞快地记着:“刚才‘机械师阿杰’说,缝线间距2厘米太宽,容易开线,建议改成1.5厘米;”
“还有‘公益志愿者小李’,她统计了需求,有3岁的小孩要手套,也有70岁的张爷爷,问能不能做不同尺寸的,别让小孩戴太大的,抓不住东西。”
“好,都记上。”秦翡点头,把缝线间距改成1.5厘米,还在图纸角落画了三个小手套,分别标着“S(3-8岁)、m(9-16岁)、L(成人)”。
画完还对着尺子比了比大小:“尺寸按年龄分,方便大家选。等下让小李把不同年龄段的手长数据发过来,我再微调。”
“上次帮一个3岁的小孩改轮椅,他的手才这么大,”她用拇指和食指比了个小圈,“太大的手套抓不住东西,反而麻烦。”
弹幕里,“瘫痪患者阿丽”发了张女儿的照片,小孩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举着个小勺子,勺里还盛着半勺粥:
【秦小姐,手套能抓勺子吗?我女儿总说“妈妈喂饭”,上次我试着给她盛粥,勺子滑掉了,粥洒了一地,她还安慰我说“妈妈没关系”,我躲在厨房哭了好久。要是能自己给她盛粥,我就太开心了。】
秦翡对着镜头认真点头,在手套指尖处画了个螺旋纹,像指纹一样:“指尖会加这种防滑纹,抓勺子不会滑。上次给张奶奶修保温杯,她总说杯盖滑,拧不开,我加了这种纹路,她再也没掉过杯盖。”
“你放心,肯定能抓住勺子,以后就能给女儿盛热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