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麦接通的瞬间,镜头里立刻出现两位穿深蓝色制服的人。
制服上的纽扣亮晶晶的,胸口别着小小的徽章。
为首的王科长手里攥着份厚厚的文件,文件边缘有点卷,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背景墙上的照片格外刺眼——倒塌的房屋、断裂的钢筋、穿着橙色救援服的人员跪在废墟上,还有顶印着“紧急救援”的蓝色帐篷,帐篷旁边堆着矿泉水和方便面,包装有点乱。
“秦翡研究员,您好。”
王科长的语气很严肃,却藏着掩不住的急切,目光紧紧盯着镜头,像在确认什么,“我们关注您很久了,您研发的不用电的净水袋、沙漠集水器,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特别好——去年西北干旱,您的集水器救了不少牧民,今天找您,是想请您合作研发一款‘应急通讯器’。”
他翻开手里的文件,指尖划过其中一页,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声音沉了下来,带着点沉重:“去年南方洪水,有个七十岁的老人被困在阁楼里,手机没信号,家里只有他一个人。”
“救援队在附近搜了三个小时,绕了三个村子,最后还是靠一个村民说‘老人每天早上都会在阁楼浇花’,才找到他的住处。”
他顿了顿,喉结动了动:“等救出来时,老人已经快脱水了,他口袋里揣着心脏病的药,就剩最后一粒,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更遗憾的。”王科长又翻了一页文件,眼神里满是自责,声音更低了,“上次地震,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被困在地下3米的空间里待了48小时,他还能说话,却传不出信号。”
“后来我们挖开废墟才知道,他待的地方,离救援点只有10米,就因为喊不出声音、发不出求救信号,最后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他手机里还存着和女朋友的合照,准备救灾结束就求婚的。”
秦翡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屏幕上房屋倒塌的裂缝,指尖碰到冰凉的屏幕,像碰到真实的水泥板。
声音有点轻,却很清晰:“我懂那种没信号的慌。之前我去山里测试沙漠集水器的改良版,走得深了点,对讲机突然断联,手机也没信号。”
“我当时攥着备用电池,手心全是汗,就怕天黑前没人找到我——我只是等救援,被困者却是在黑暗里等着活命,那种无助感,肯定比我深十倍。”
“信号断了,就像耳机线没插好,这边喊破嗓子,那边也听不见。”
“就是这个问题!”王科长身体往前倾了倾,眼神更亮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们试过很多设备——卫星电话一部要2公斤,救援人员背着跑,没走几步就累得喘,有时候还要爬废墟,根本带不动;而且在地下或深山里,卫星信号会被岩层挡住,根本用不了。”
“普通对讲机要靠基站,灾害后基站全毁了,就是块废铁,一点用都没有。”
他看着秦翡,语气带着恳求,身体微微前倾:“秦研究员,您能不能做一款‘轻、小、不依赖任何信号’的通讯器?让被困者能轻松握住,按下按钮就能发信号;救援人员拿着,能精准找到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想抓住,不想再看到有人因为没信号错过救援。”
小陈突然想起什么,赶紧拿起桌上的空手机壳。
手机壳是透明的,边缘有点磨损,他对着镜头比划:“刚收到陈总消息,风启愿意免费提供微型芯片和超薄电池,陈总特意说,要是零件不够,生产线能连夜赶工,保证供应。”
“这手机壳您看,通讯器能做得和它一样大,揣在牛仔裤口袋里都不占地儿,被困者就算被压着,也能攥在手里,不费劲。”
他顿了顿,皱起眉,语气变得认真,没了刚才的调侃:“但最难的是,没信号的时候,怎么把求救信号传出去——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之前我们找了好几家实验室,都没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说‘没信号就像没路,怎么都传不出去’。”
秦翡拿起笔,在白纸上画了个简单的长方形,像手机的形状,线条很直。
“用线?不行,被困者可能被压在水泥板下面,线拉不出去,还容易被余震弄断,断了就没用了。”
“用无线电?没信号的地方,无线电也传不出去,白搭,像对着空房子喊。”
她盯着那个长方形看了几秒,突然抬头,眼睛亮了,像有了新思路,语气也轻快了点:“用声音怎么样?声音不用信号,只要能传出去,就能被听见,像隔着墙说话。”
“声音?”王科长愣了愣,眼睛睁得有点大,显然没料到这个思路。
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凑过来,脑袋挨着脑袋,眼神里满是疑惑,还小声嘀咕了两句。
“对,声音。”秦翡把纸转向镜头,指着里面画的两个小圆圈,一个标着“发声器”,一个标着“接收器”,“一个是‘发声器’,一个是‘接收器’。”
“被困者按一下发声器,就能发出特定的声音,不会被环境音盖过去;救援人员拿着接收器,顺着声音找,肯定比瞎摸快——就像两个人隔着墙说话,只要能听见,就知道对方在哪,不用瞎猜。”
弹幕里立刻炸开了,“通讯工程师老吴”的留言被置顶,还加了“热门”的标识:【声音可行!但普通声音穿不过水泥板和岩层,得用低频声波!10-20hz的低频声波能穿透3-5米厚的水泥板,传播距离还能到100米,而且不会被风声、机器声干扰,最适合灾害救援!我之前做过测试,10hz声波在废墟里传播,清晰度能保持80%以上!】
“救援队员小李”也跟着留言,字里行间透着急切,还带了个“着急”的表情包:【秦研究员,这个思路太有用了!上次余震,我们在废墟外面喊,里面有被困者回应了,可就是分不清方向,只能一点点搜,最后找到人时,他已经快没力气了——要是有这设备,我们能直接顺着声音找,不用冒余震的风险扩大搜索范围!】
王科长看着弹幕,又看向秦翡,手指在文件上轻轻敲了敲,语气更急切了:“老吴是我们应急部的技术顾问,他做声波研究十几年了,他说可行,就错不了!秦研究员,您觉得这个思路能落地吗?”
“年底有全国救灾演练,我们想尽快用上这款设备,多救一个人是一个,少留一个遗憾,不想再看到那种‘差一点’的悲剧了。”
秦翡捏着笔,指尖在纸上的“低频声波”四个字上划了划,留下淡淡的痕迹。
沉思了几秒,语气很认真:“我需要先确认几个参数——低频声波的穿透深度、发声器的续航时间,还有接收器的定位精度,比如能不能精确到1米内。但方向肯定没问题,只要参数对,就能做出来,像之前做净水袋一样,一步步调就行。”
她抬头看向镜头,眼神很坚定,没有犹豫:“您给我点时间,我现在就去实验室算数据,联系零件供应商,有结果第一时间告诉您,不会让您等太久。”
王科长连忙点头,语气里满是感激,身体微微放松了点:“好!好!我们等您消息,要是需要资料,我让老吴马上发给您,随时配合,您要什么我们给什么!”
秦翡关掉连麦,抓起桌上的识别器塞进包里,包是浅灰色的,和毯子一个颜色。
对小陈说:“小陈,你把直播间关了,跟我去实验室——先看王科长发的剖面图,再核对零件参数,别耽误时间,救灾的事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