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苏州府的 “布市街” 已热闹起来。街两侧的摊位上,挂满了各色布匹,棉布的素雅、丝绸的艳丽、麻布的质朴,在晨光中格外惹眼。可这热闹的景象下,却藏着让百姓头疼的乱象 —— 苏瑶带着随从刚走到街口,就看到一名老妇人拿着一匹棉布,与摊主争执不休。
“昨日我来问,你说这中等棉布五百文一匹,今日怎么就涨到六百文了?” 老妇人攥着布角,语气带着不满,“我老婆子攒点钱不容易,你怎能随意涨价?”
摊主是个精瘦的中年汉子,脸上堆着敷衍的笑:“大娘,您有所不知,这几日染料涨价,布匹成本高了,我也是没办法才调价的。”
苏瑶走上前,随手拿起摊位上另一匹同款棉布,发现布角的标签上还贴着 “五百文” 的纸条,只是被新的 “六百文” 标签盖住了一角。她心中了然,转头对摊主说:“掌柜的,这布昨日还是五百文,今日便涨一百文,染料涨价的消息,我怎未从织造府的采买记录中看到?”
摊主见苏瑶衣着整洁,身后跟着织造府的随从,眼神瞬间慌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老妇人见状,也明白了是摊主故意抬价,气得放下棉布,转身就走:“这般不实在,以后再也不来你家买布了!”
这并非个例。苏瑶沿着布市街走了一圈,发现价格混乱的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有的摊主见顾客穿着绸缎,便将下等棉布当作中等卖,标价六百文;有的摊主为了抢生意,将上等丝绸低价抛售,仅卖一两银子,比织造府的供货价还低,却在布匹中混入次品;更有甚者,同一批次的棉布,在街东头卖五百文,街西头却要八百文,百姓买布时需来回比价,耗时又费力。
“价格不统一,不仅坑害百姓,让他们花冤枉钱,还损害织造府的名声,长此以往,谁还愿意买咱们的布?” 苏瑶回到织造府,坐在案前,将走访记录摊开 —— 上面记满了各摊位的价格、百姓的投诉、布商的猫腻,“必须实行‘明码标价、统一售价’,从根源上解决乱象。”
当日午后,苏瑶便让人通知织造府下辖的三十余名布商,次日清晨到织造府议事。布商们接到通知,心中各有揣测 —— 有的以为是要涨供货价,有的担心是要限制销量,议论纷纷地来到织造府的议事厅。
苏瑶坐在主位上,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布商,开门见山:“今日请各位来,是为了解决布市街的价格混乱问题。从今日起,织造府所有布匹实行‘明码标价、统一售价’,根据布匹的材质、等级,制定固定价格,任何人不得随意变动。”
话音刚落,议事厅内立刻炸开了锅。
“苏姑娘,这可不行!咱们摊位位置不同,租金不一样,统一价格,我这街口的摊位岂不是吃亏?” 街口摊主王老三率先反对,他的摊位客流量大,以往常靠抬价多赚些钱。
“就是!有的月份染料贵,有的月份棉花便宜,成本不一样,价格怎能固定?” 卖丝绸的张掌柜也附和道,他上个月刚低价囤了一批染料,本想趁机抬价牟利。
“还有咱们的人工成本,雇人看摊、搬运,都要花钱,统一价格,利润空间就小了!” 布商们你一言我一语,反对声此起彼伏。
苏瑶没有打断他们,等众人说完,才拿出早已核算好的价格表,放在桌上:“各位的顾虑,我都考虑过了。这是我根据织造府的供货成本(棉花、染料、人工)、摊位租金、合理利润,核算出的统一价格,大家可以看看。”
布商们围上前,看着价格表:
棉布:上等(无瑕疵、织密度五十根 寸)每匹六百文,中等(轻微瑕疵、织密度四十五根 寸)五百文,下等(适合内衬、织密度四十根 寸)四百文;
丝绸:上等(桑蚕丝、织纹精细)每匹三两银子,中等(柞蚕丝、织纹规整)二两银子,下等(混纺、织纹简单)一两银子;
麻布:统一每匹三百文(麻布成本低,用途多为粗布衣裳、包裹,无需分等级)。
“大家看,这个价格既包含了你们的合理利润(每匹布利润约一百文),又考虑了不同材质的成本差异。” 苏瑶指着价格表解释,“比如王掌柜的街口摊位,客流量大,虽然单匹利润与其他摊位一样,但成交量多,总利润不会少;张掌柜担心成本波动,织造府会每月核算一次成本,若原材料价格变动超过一成,再统一调整售价,不会让大家吃亏。”
她还拿出一笔账,摆在布商们面前:“以往价格混乱时,百姓担心被坑,多是观望,布市街每日总成交量约一百匹;实行明码标价后,百姓放心购买,客流量至少能增加五成,每日成交量能达到一百五十匹,就算单匹利润不变,你们的总利润也能增加五成。而且统一价格,避免了恶性竞争 —— 不用再为了抢生意低价抛售,也不用费口舌讨价还价,反而能省不少事。”
布商们看着账上的数字,又互相嘀咕了几句。王老三算了算:自己以往每日卖十匹布,利润约一千文;若成交量增加五成,每日卖十五匹,利润就能达到一千五百文,确实比以前多。他率先说道:“苏姑娘,我信你!这统一价格,我同意!”
有了王老三的带头,其他布商也纷纷点头 —— 毕竟谁也不想再陷入 “互相压价、顾客不满” 的恶性循环。
次日清晨,布市街的入口处便挂上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统一价格表,字体醒目,百姓远远就能看到;每个摊位前也贴上了同款价格表,还配有织造府的印章,证明价格的权威性。苏瑶还从织造府抽调了四名管事,组成 “价格巡查队”,每日在布市街巡逻,一旦发现擅自调价、以次充好的摊主,轻则罚款(擅自调价一匹,罚款五百文),重则取消织造府的供货资格(永久不得从织造府进货)。
巡查队刚上岗不久,就抓到一名试图将下等棉布当作中等卖的摊主。管事当场拿出价格表,指着布上的瑕疵说:“这布有三处跳针,明显是下等,你却标中等价格,按规矩,罚款五百文,若再犯,就取消你的供货资格!”
摊主脸色煞白,只能乖乖交罚款,再也不敢弄虚作假。其他布商见状,也不敢再抱有侥幸心理,严格按统一价格售卖。
果然如苏瑶所料,明码标价实行一周后,布市街的客流量明显增加 —— 以往百姓买布要来回比价,现在看到价格统一,放心多了,有的甚至一次性买两三匹布,囤着家用。布商们的成交量较之前增长六成,王老三的摊位每日能卖二十匹布,利润达到两千文,比以前多了一倍。他笑着对苏瑶说:“苏姑娘,还是你有办法!现在不用跟顾客讨价还价,也不用跟其他摊主抢生意,省心多了,赚的钱还比以前多!”
价格稳定后,苏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 有的百姓买布回家后,发现布匹有隐藏的瑕疵(如内部经线松散),却因没有凭证,无法退换,只能自认倒霉。为了彻底赢得百姓信任,她又推出 “售后保障” 制度:
百姓购买布匹时,摊主需开具 “织造府统一凭证”,上面写明布匹的材质、等级、价格、购买日期与摊主姓名;
若布匹在三个月内出现非人为的质量问题(如经线断裂、染色脱落、织纹松散),百姓可凭凭证到原摊位退换,摊主再凭凭证到织造府兑换新布,损失由织造府承担;
若摊主拒绝退换,百姓可到织造府投诉,经查实后,摊主需双倍赔偿百姓损失,并接受罚款。
售后保障推出的当天,就有一名百姓拿着凭证,到摊位退换有瑕疵的棉布。摊主按规定为他换了一匹新布,还连连道歉:“对不住,是我没检查仔细,以后我一定多留意!”
百姓拿着新布,笑着说:“以前买布总怕有问题,现在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担心了!”
随着明码标价与售后保障的落地,江南织造府的布匹销量节节攀升 —— 较之前增长一倍,苏州府及周边州县的百姓,都愿意来布市街买布;甚至有西域商人听闻后,特意来采购丝绸,运往西域售卖。
户部收到江南织造府的税收报表后,发现织造税收较之前增加两成,当即上奏唐太宗,称赞苏瑶 “善用商业之法,解织造乱象,惠民生、增税收,实为难得之才”。
苏定方在军营中收到消息,特意给苏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用李逸的‘实用之法’,解决了织造府的大问题,为父甚是欣慰。以前为父总担心你一个女子在外做事会受委屈,如今看来,是为父多虑了。你这般有能力,将来定能做更多大事。”
苏瑶拿着父亲的信,坐在织造府的窗前,看着窗外热闹的布市街 —— 百姓们提着布匹,脸上满是笑容;布商们忙着招呼顾客,井然有序;巡查队的管事们来回走动,确保一切合规。她心中满是成就感,也十分高兴 —— 这不仅是父亲对自己的认可,更是对李逸所倡导的 “实用商业理念” 的肯定。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布市街的木牌上,“明码标价” 四个大字显得格外温暖。苏瑶知道,江南织造府的整改虽已初见成效,但未来还有更多事要做 —— 她计划将明码标价与售后保障推广到周边州县的织造分府,还想与李逸的逸品轩合作,用优质棉布制作成衣,让百姓不仅能买到好布,还能穿上好衣裳。
夜色渐浓,织造府的灯依旧亮着,苏瑶坐在案前,正在写推广计划。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笔都透着坚定与期待 —— 她要让江南织造府的布,不仅织出大唐的繁华,更织出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