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长安,总带着几分慵懒的繁华。朱雀大街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绸缎庄的伙计站在门口招揽客人,香料铺的香气飘出半条街,往来的行人穿着春衫,脸上带着闲适的笑容。可李逸漫步在这热闹的街市中,眉头却始终紧锁,目光掠过眼前的繁华,落在那些藏在街角、略显局促的身影上 —— 他要找的,不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而是被现行税制压得喘不过气的平民百姓。
走到西市南侧的小巷口,李逸看到了卖菜的王二。王二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车上摆着几捆青菜、萝卜,他正一边给客人称菜,一边低声叹气。李逸走上前,假装买菜,随口问道:“王大哥,看您愁眉苦脸的,是生意不好做?”
王二称好菜,接过铜钱,无奈地摇了摇头:“生意还行,就是这税太重了。咱们按户缴税,不管赚多赚少,每月都得交五十文。我这菜摊,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三十文,差的时候才十几文,除去成本,每月能剩下一百文就不错了,一半都得缴税,日子紧巴巴的。”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家酒楼,声音压低了几分:“你看那家‘醉仙楼’,老板是吏部李尚书的远亲,说是按户缴税,可人家一年缴的税,还没我半年多!咱们小老百姓,没靠山,只能老实交钱,哪敢跟他们比?”
李逸心中一沉,又走到巷尾的一家裁缝铺。铺主是位姓陈的老汉,正戴着老花镜缝补衣裳,铺子里冷冷清清。“陈老汉,您这铺子怎么没客人?” 李逸问道。
陈老汉放下针线,叹了口气:“客人少,缴完税更没剩多少了。我这铺子,每月营业额也就五百文,除去布料成本,利润不到两百文,可按户缴税,每月得交八十文,再加上房租,能不亏就不错了。前阵子隔壁的铁匠铺,就是因为缴不起税,关门了。”
离开西市,李逸又骑马去了长安城外的村落。农户张老汉的家,低矮的土坯房,院墙多处开裂,院子里晒着少量的谷子。张老汉正坐在门槛上,拿着算筹计算今年的收成,看到李逸,连忙起身迎接。
“李郎君,您怎么来了?快进屋坐。” 张老汉热情地招呼,却难掩脸上的愁容。
“张大叔,今年收成怎么样?” 李逸坐下,看着桌上的算筹。
“收成还行,一亩地收了两石谷子,可税也重啊!” 张老汉拿起算筹,算了起来,“我家有三亩地,按户缴税,每年得交两石谷子。今年收成六石,除去税,再留两石当种子,剩下的两石,够全家四口人吃半年,下半年还得靠种些杂粮度日。要是遇上灾年,收成都不够缴税,只能借钱,利滚利,更难还了。”
他指着村东头的一片田地:“那是户部王侍郎家的田,有一百多亩,说是按户缴税,可人家年年都以‘灾年减产’为由,申请减税,实际缴的税,还没我这三亩地多。咱们小农户,没文化,没靠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避税,自己苦熬。”
接连几日,李逸走遍了长安的市集、村落,还去了几家世家经营的产业 —— 尚书府的绸缎庄,账本上写着 “月营业额五千文”,实际却能卖到两万文;将军府的粮铺,靠着 “军粮储备” 的名义,常年免税;甚至有世家将商铺挂靠在 “寺庙产业” 名下,借着 “寺庙免税” 的政策,一分钱税都不用交。
回到府中,李逸将调研的情况整理成笔记,又从户部借来近五年的税收卷宗,在书房里翻看到深夜。卷宗上的数据,更直观地暴露了税制的弊端:
平民税负占比高:长安城内,占总户数 80% 的平民(小商贩、农户),缴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 60%,而他们的总收入,仅占全城总收入的 30%;
世家税负占比低:占总户数 20% 的世家、富商,缴纳的税收仅占总税收的 40%,他们的总收入却占全城总收入的 70%;
避税漏洞多:世家常用的避税手段有 “虚报营业额”“挂靠免税名义”“申请虚假减免” 等,仅去年一年,因避税流失的税收,就达五十万贯。
“按户征税,看似公平,实则最不公平。” 李逸合上卷宗,揉了揉疲惫的眼睛,心中满是忧虑。他想起之前推动的制糖改革、科举改革,都是为了 “实用利民”,而税制改革,关乎每一个百姓的生计,更是刻不容缓。
接下来的几日,李逸闭门不出,反复琢磨改革方案。他想起在天竺考察时,当地有 “按收入征税” 的做法;也想起苏瑶女红坊的账本管理,清晰记录营业额,便于核算。结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他渐渐有了思路:推行 “按资产征税”,根据商户、农户的实际资产与收入,制定不同的税率,兼顾公平与民生。
为了让方案更可行,李逸还特意找来老张商议。老张跟随李逸多年,熟悉商业与民生,听完李逸的想法,他有些担忧:“郎君,按资产征税是好,可世家肯定反对 —— 他们的产业多,按资产征税,得缴不少钱,肯定会找借口阻挠。而且如何核算资产,如何防止虚报,也是个难题。”
“这些我都考虑过。” 李逸点头道,“核算资产方面,商户需建立详细账本,记录每日营业额,官府定期抽查,若发现虚报,加倍处罚;农户则按‘土地亩数’与‘收成’核算,土地分等级(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收成按当年实际情况统计,由村里的里正与农户共同签字确认,确保真实。”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了照顾贫困农户,还可以推行‘以工抵税’—— 农户若缴不起税,可申请去官府的工程项目(如修水渠、铺路、维护驿站)做工,按做工天数抵税,一天抵五文钱,既减轻农户经济压力,又能为国家基础建设出力。”
老张听后,点头赞同:“这样一来,既公平,又照顾了平民,还能增加官府的工程人力,确实可行。只是逸品轩作为大商户,按营业额征税,得缴不少钱,会不会影响利润?”
“逸品轩要率先垂范。” 李逸坚定地说,“我已让账房整理逸品轩的营业额,按 5% 的税率核算,每月主动缴税,公开账本,让其他商户看到,按资产征税并非苛政,而是公平合理的制度。只有我们带头,才能让改革推行得更顺利。”
又经过三日的完善,李逸终于完成了《税制改革建议书》,详细阐述了现行税制的弊端与改革方案:
一、现行税制三大弊端
税负不均:按户征税,不考虑收入差异,平民税负占比过高,世家税负占比过低,违背公平原则;
避税漏洞多:世家利用人脉、政策,通过虚报、挂靠、虚假减免等手段避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民生压力大:小商贩、农户收入微薄,却需缴纳固定税款,部分家庭因缴税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二、“按资产征税” 改革方案
(一)商户征税细则
适用范围:所有商铺、作坊、酒楼、客栈等经营性商户;
税率标准:按每月实际营业额的 5% 缴纳税款,营业额低于五百文的小商户,税率降至 3%,减轻负担;
账本管理:商户需建立每日营业额账本,记录收支明细,每月初五前向当地税局申报,税局每月抽查 10% 的商户,发现虚报者,除补缴税款外,加倍处罚(虚报金额的三倍);
示范引领:以 “逸品轩”“逸品糖坊” 为示范,公开账本与缴税记录,引导其他商户主动合规缴税。
(二)农户征税细则
适用范围:所有拥有土地的农户;
税率标准:按土地等级与实际收成核算 —— 上等田(亩产三石以上),按收成的 10% 缴税;中等田(亩产两石至三石),按收成的 8% 缴税;下等田(亩产两石以下),按收成的 5% 缴税;
减免政策:灾年(旱灾、洪涝、蝗灾)时,根据受灾程度,减免 30%-80% 的税款;无劳动能力的孤寡农户,全额免税;
以工抵税:农户若因贫困缴不起税,可向当地官府申请 “以工抵税”,参与水渠修建、道路维护、驿站管理等工程项目,一天做工抵五文税款,每月最多可抵一百文。
三、改革推进步骤
试点阶段:先在长安、洛阳两地试点,为期三个月,完善方案细节;
推广阶段:试点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科举技艺科选拔的 “商旅类” 人才负责执行(如核查账本、统计收成);
监督机制:设立 “税制监督官”,由御史台官员与地方百姓代表共同担任,监督征税过程,防止官员贪腐、世家舞弊。
写完建议书,李逸仔细检查了三遍,确保每一项细则都切实可行,才将其装订成册,准备次日递交给户部。夜深人静,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李逸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心中满是忐忑 —— 他深知,这份建议书触动了世家与保守派的核心利益,定会招来激烈的反对:世家会说 “按资产征税过于复杂,影响商业发展”,保守派会说 “祖宗之法不可变,改革会引发动荡”,甚至可能有人会借机弹劾他 “图谋不轨,离间朝堂”。
“郎君,夜深了,该休息了。” 老张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看着李逸疲惫的模样,心疼地说,“这改革难度太大,要不咱们再缓缓?”
李逸接过热茶,喝了一口,暖意传遍全身,心中的决心却愈发坚定:“老张,我知道难,但不能缓。你看王二、张老汉他们,每天辛苦劳作,却被重税压得喘不过气;而世家坐拥巨额财富,却缴很少的税,长此以往,百姓会寒心,国家也会失去根基。就算有再多反对,我也要试一试,为了那些受苦的平民,为了大唐的长远发展,值得!”
次日清晨,李逸带着建议书,前往户部。户部尚书接过建议书,翻看片刻,眉头渐渐皱起:“李侍郎,你这方案,改动太大了,怕是会引起轩然大波啊。世家那边,肯定不会同意,保守派也会借机发难。”
“尚书大人,税制弊端已积重难返,若不改革,百姓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国家税收也会越来越少。” 李逸恳切地说,“我已让逸品轩率先按营业额缴税,公开账本,为改革做示范;试点阶段也只在长安、洛阳推行,风险可控。还请大人将建议书呈给陛下,恳请陛下考虑。”
户部尚书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吧,我会呈给陛下。但你要做好准备,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平静。”
离开户部,李逸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却驱不散他心中的压力。他知道,税制改革的路,比制糖改革、科举改革更难走,前方有无数的阻力等着他。但当他想起王二的愁容、张老汉的无奈,想起那些靠辛苦劳作却难以糊口的平民,他的脚步又变得坚定起来。
他抬头望向远方,心中默默说道:“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下去。为了大唐的民生,为了‘实用利民’的初心,就算面对再多反对,也绝不退缩。”
此时的长安城内,世家与保守派已隐约听到了税制改革的风声,开始暗中串联,准备阻挠;而市井中的平民百姓,还不知道一场关乎他们生计的改革即将到来,依旧在为每日的温饱奔波。李逸站在这繁华与困境交织的长安城中,深知自己已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一场新的博弈,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