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春意渐浓,夏的气息悄然逼近。桃源村的山坡上,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宛如铺上了一层绚烂的地毯。药田里的药材长势喜人,叶片肥厚油绿,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桃源居”试点民宿的成功,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周边地区,慕名而来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合作社的运转愈发顺畅。新作坊里,新添置的小型包装机正在试运行,将烘干的黄精片、菊花茶等产品自动分装、封口,效率大大提高。巧婶带领的“桃源手作”小组,根据游客的反馈,不断调整“七白膏”的配方,并新开发了艾草驱蚊包、安神助眠香囊等季节性产品,很受欢迎。
然而,伴随着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开始浮现。
首先是人手问题。随着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加工作坊任务加重、民宿接待量增加,合作社原有的人手开始捉襟见肘。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如设备操作、品质检测、民宿管理等,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村里现有的劳动力一时难以完全满足。
“晚丫头,切片机那边,大山带着两个小伙子倒是能操作了,但设备维护和简单故障处理还得靠厂家远程指导,耽误事啊。”福伯有些发愁地向林晚反映。
“民宿这边也是,”巧婶补充道,“来的客人多了,要求也高了。光靠热情不够,还得懂点服务礼仪、卫生标准,甚至要能介绍咱们的药材和文化,咱们这些老媳妇,有点跟不上趟了。”
林晚意识到,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她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商讨对策。
“咱们不能光埋头干活,还得抬头看路。”林晚分析道,“下一步,得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人。我的想法是:第一,选派像水生这样年轻、有点文化的后生,去县里或省城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学习设备维护、农产品检测这些实用技能。第二,请陆大哥帮忙,看看能不能从城里请一两个有经验的民宿管家或营销人员,来给咱们做短期培训,带一带咱们的人。第三,跟陈老师他们学校保持联系,看能不能吸引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咱们这里实习甚至工作。”
这个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很快,水生和另一个年轻人被派往县农技站学习。陆子川也开始物色合适的培训资源。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另一个挑战,来自外部。桃源村的名气渐渐传开,尤其是“桃源印记”的产品在高端市场小有名气后,引起了一些同行业者的关注,其中不乏一些心思不正之人。
一天,陆子川匆匆从省城赶回,脸色凝重地找到林晚。
“林晚,有个情况得让你知道。”陆子川压低声音,“我听到风声,有家叫‘百草堂’的公司,盯上咱们了。他们背景有点复杂,据说手段不太干净。最近在打听咱们的货源和配方,可能想仿冒或者搞点小动作。”
林晚心中一凛。她想起母亲提过的穆家,虽然“百草堂”未必与之有关,但商业竞争中的龌龊事,她早有耳闻。
“陆大哥,谢谢您提醒。”林晚冷静地说,“咱们的产品,核心在于药材的道地性和咱们独特的加工工艺,尤其是对火候和时机的把握,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咱们得加强几方面:一是核心配方和工艺环节,要更加保密,关键步骤由信得过的核心人员掌握。二是产品的包装和防伪要升级,尽快把商标注册下来。三是跟‘清心堂’这样的大客户沟通好,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
就在林晚积极应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挑战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悄然降临。县里通知,省里即将举办一场“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旨在推广优秀案例,促进交流合作。县里经过筛选,决定推荐桃源村合作社作为本县的代表之一,参加论坛并做经验交流发言!
消息传来,整个桃源村都沸腾了。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意味着桃源村的模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将要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自己!
福伯激动得胡子直抖:“晚丫头!这是咱们村天大的喜事啊!你可得好好准备,让全省的人都看看咱们桃源村的样子!”
林晚也感到无比振奋,但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如何在有限的发言时间里,清晰、生动地讲好桃源村的故事,展示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可持续性,吸引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而不是引来更多的觊觎,这需要极高的智慧。
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稿纸苦苦思索。她决定,不讲空话套话,就从一场山洪后的自救讲起,讲乡亲们的团结,讲对土地的敬畏,讲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讲绿色发展的梦想……她要讲的,是一个真实、有温度、有希望的桃源故事。
夏初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伏案疾书的林晚身上。窗外,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窗内,思绪万千,任重道远。桃源村这艘刚刚起航的小船,正驶向更广阔的水域,前方既有迷人的风景,也潜藏着未知的暗礁。而掌舵的林晚,眼神坚定,她知道,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