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雨绵绵,滋润着大地。桃源村的山野田间,新绿如洗,生机盎然。药田里的幼苗在雨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叶片舒展,绿意盈盈。合作社新扩建的作坊里,机器重新轰鸣起来,新一季的春茶和嫩黄精正在被加工成清香扑鼻的茶片和润泽的饮片。
而更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桃源溪下游的清溪村和柳林村。在“桃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筹)”的框架下,首批联合种植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这天,雨后初晴,阳光明媚。林晚带着水生和合作社两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到了清溪村划定的示范田边。清溪村的周支书和几名参与了联合社的村民早已等在田头,脸上带着期盼和些许紧张。
“周支书,各位乡亲,久等了。”林晚笑着打招呼,递上带来的“桃源印记”黄精种苗,“这是咱们合作社优选培育的种苗,抗病性好,活性成分高。咱们今天就按商量好的标准,把这片示范田种下去。”
“好!好!我们都准备好了,就等林顾问你们来指导呢!”周支书连忙接过种苗,如获至宝。
技术员小张拿出测量工具,仔细勘测了田地的坡度、光照和土壤情况,然后开始指导村民如何起垄、挖穴、施肥、栽种。林晚也挽起袖子,亲自下田示范,讲解着株距、深度、覆土的要点,以及后续浇水、遮阴的注意事项。她的动作熟练,讲解清晰,让清溪村的村民们刮目相看,原本的紧张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学习和积极实践的热情。
“原来种药材有这么多讲究啊!”一位老农感慨道,“以前咱们就是随便种种,收成好坏全靠天。现在有了这标准,心里踏实多了!”
“是啊,”林晚直起腰,擦了下额头的细汗,笑道,“科学种田,就是要把‘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咱们把每一步都做好了,收成自然差不了。”
同样的场景,也在柳林村的示范田里上演。联合社的技术指导,像一股春风,将桃源村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标准,吹向了更广阔的土地。
试点种植顺利推进的同时,联合社的内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陆子川的协助下,联合社的章程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组织架构、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核心制度逐渐清晰。福伯、周支书、赵村长等各村代表多次开会磋商,本着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原则,就各项细节达成共识。
林晚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上。她深知,联合社的生命线在于产品的品质和“桃源印记”品牌的口碑。她牵头制定了从种苗供应、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到包装储运的全链条质量标准草案,并计划在联合社正式成立后,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巡查抽检,确保所有产品都符合统一要求。
四月中旬,一场及时的春雨过后,阳光格外灿烂。联合社筹备组在桃源村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除了各村代表,还邀请了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同志和作为技术顾问的王博士参加。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联合社章程(草案),推选产生了筹备委员会,福伯被推举为主任委员,林晚为秘书长。会议还确定了联合社正式成立大会的时间和相关议程。
走出会议室,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暖意融融。看着清溪村、柳林村示范田里长势良好的新苗,看着手中那份凝聚了众人心血的章程草案,林晚心中充满了感慨。从桃源村的自救自强,到如今联合周边村庄共同发展,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却意义深远。
她相信,当联合社正式运转起来,当更多的村庄加入这个绿色发展的共同体,桃源溪流域的山水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多的乡亲将从中受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生动的诠释。
春深似海,希望的新绿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蓬勃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