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层峦叠嶂的山区公路上盘旋良久,最终驶入雷山县境内。与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的截然不同,这里的山色是泼墨般的浓翠,空气清新冷冽,带着草木和泥土的原始气息。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节目组下榻在一处由传统苗家吊脚楼改造的民宿,推开窗便是云雾缭绕的山谷,景色壮丽。
稍作安顿,翌日一早,拍摄便正式开始。此次拜访的,是当地一位享有盛名的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潘师傅。他的工坊设在家中的一层,炉火正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炭火的味道。
工坊四周的木架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精美的苗银饰品:巨大的牛角头饰、繁复的项圈、镂空雕花的胸牌、精致的手镯耳环……每一件都闪烁着清冷的银光,其上錾刻着充满神秘色彩的图案——蝴蝶、龙鸟、星辰、以及各种繁复的几何纹样,厚重、古朴,却又精致得令人惊叹。
刘亦菲一进入工坊,目光便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牢牢吸引,尤其是那些造型别致、花纹细腻的耳环和项圈,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喜爱。
江瑾辰则更关注于工艺本身。他观察着潘师傅如何将银料在炉火中加热至柔软,如何反复捶打锻造成型,又如何使用各种粗细不同的錾子,在方寸之间敲击出千变万化的纹路。整个过程充满了力量感与精确性,更像是一种金属的雕塑。
**\\* \\* \\* \\* \\* \\***
基础的体验环节是学习最简单的錾刻。每人得到一小片预先压制成型的银片,和几根不同型号的錾子。
潘师傅演示如何固定银片,如何握錾,如何用小锤均匀敲击,让錾子在银片上留下清晰流畅的线条。看似简单,实则极难控制力道和方向。
刘亦菲学得格外认真。她选择了最细的錾子,想尝试刻出一只简化的蝴蝶图案。她屏息凝神,手腕悬空,小心地控制着每一次敲击的力度。叮、叮、叮……细碎清脆的敲击声在她手下响起。起初线条有些歪斜,但很快她便找到了感觉,逐渐变得流畅起来。她低垂着头,侧脸在炉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专注柔和,仿佛整个人都沉浸在了与银片的对话中。
江瑾辰则再次遇到了挑战。他习惯于宏观掌控和下达指令,但这种需要极致微操和手感的工作,再次让他的能力显得有些“偏科”。他的力道控制不如刘亦菲精细,一下手,錾子就容易滑脱,或者留下的线条过深过粗,与他预想的精密图案相去甚远。他蹙着眉,盯着那片被他敲得有些“惨不忍睹”的银片,神情是惯常的冷静,但紧抿的唇角却泄露了他的些许……不甘。
镜头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反差。科技巨头在精细手工上的屡屡受挫,与他平日里的运筹帷幄形成了奇妙的对比,却意外地真实可爱。
刘亦菲偶尔从自己的作品中抬起头,看到他紧绷的侧脸和手下那不尽人意的银片,忍不住偷偷弯起嘴角。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将自己的动作放得更慢些,让他能看清她的发力方式。
**\\* \\* \\* \\* \\* \\***
一天的体验结束,两人都是手腕酸麻。刘亦菲的那只小银蝴蝶虽然边缘略显毛糙,但形态已具,甚至能看出几分振翅的灵动。而江瑾辰的银片上,只有几条深浅不一、走向不明的凹槽,勉强能认出是个抽象的太阳纹(据他本人事后解释)。
潘师傅点评时,拿着刘亦菲的作品点了点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了句:“女娃子,手巧,有耐心。”轮到江瑾辰时,老师傅拿着那片抽象的银片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中气十足地说了句:“老板,力气大,是好汉!”
工坊里的人都忍不住笑起来。江瑾辰面上闪过一丝极淡的无奈,却也坦然接受了这个评价。
离开工坊时,刘亦菲还有些依依不舍地回望那些精美的成品。江瑾辰注意到她的目光,脚步微缓。
晚风吹过山寨,吊脚楼檐角挂着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与远处隐约传来的苗歌混合在一起,悠远空灵。
回到民宿,刘亦菲还沉浸在苗银的世界里,拿着自己那只小银蝴蝶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江瑾辰洗完澡出来,看到她还在灯下摆弄那枚银片,走过去,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平板电脑,调出一份资料递给她。
“潘师傅工作室的公开作品图录和收藏指南。”他语气平淡如常,“后面几页有他几位高徒的代表作。喜欢哪件,可以联系。”
刘亦菲惊讶地接过平板,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每一件银饰的高清图片、工艺详解甚至寓意说明,俨然一份专业的艺术品收藏目录。她抬头看他:“你什么时候准备的?”
“来的路上。”他答得简单,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刘亦菲看着平板上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心头暖意涌动。他或许不擅长亲手制作,但他会用他的方式,精准地满足她的喜好。
窗外,苗寨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山间的星辰。屋内,银蝶在灯下泛着微光,平板屏幕上流淌着璀璨的银辉。
山风裹挟着银铃般的歌声穿过走廊,新的故事,正伴随着银锤的敲击声,缓缓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