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记者传来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张大山心中激起涟漪。他深知,在信息时代,舆论的杀伤力有时比真刀真枪的竞争更甚。“道地药材”和“品质溢价”是他们立足的根本,如果被贴上“炒作”、“虚高”的标签,品牌声誉将遭受重创。
他立刻召集了李秀云、市场总监王斌和负责公关的同事开紧急会议。
“对方这一手很毒辣,直接攻击我们的核心价值。”王斌面色凝重,“我们要不要立刻准备澄清声明,联系相熟的媒体进行反击?”
“不,暂时不要。”张大山沉思片刻,摇了摇头,“现在对方只是放风,还没有实质性动作。我们如果反应过度,反而显得心虚,等于帮他们扩大了影响。”
李秀云赞同道:“大山说得对。信任不是靠嘴皮子争出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积累的。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急于辩解,而是让事实说话,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成为最有力的回应。”
“李总的意思是?”王斌追问。
“两件事。”李秀云条理清晰地说,“第一,立刻启动‘生产基地开放月’活动,邀请媒体、合作伙伴、甚至普通消费者,分批来我们的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参观,全程透明展示从选种、种植、采收、加工到检测的每一个环节。第二,加快‘紫芩一号’的上市步伐,用这款新产品过硬的数据和疗效,来印证我们对品质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
张大山点头补充:“还有第三点,通知所有销售人员和代理商,面对客户的任何质疑,不回避、不争论,坦诚邀请他们验证我们的质量。同时,把我们历年来的各项认证、检测报告、临床数据,整理成易于理解的电子手册,主动提供给所有渠道和终端。”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透明和自信。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敞开大门,将自身最坚实的部分展示给外界。
说干就干。“大山药业生产基地开放月”的活动方案迅速制定并执行起来。起初,来的多是相熟的媒体和将信将疑的合作伙伴。但当他们亲眼看到规范化管理的万亩药田、洁净有序的现代化车间、严谨的质检流程,尤其是了解到“紫丹参”和“紫芩一号”背后详实的科研数据后,所有的疑虑都化为了赞叹。一篇篇客观甚至带有赞许的报道开始见诸报端和网络。
与此同时,“紫芩一号”黄芩片的上市发布会紧锣密鼓地筹备。张大山和李秀云决定,这次发布会不仅要宣传新品,更要将其办成一场关于中药品质与标准的行业研讨会。他们邀请了沈教授等业内权威专家、大型医院的药剂科主任、以及资深媒体人。
发布会当天,场面隆重而专业。李秀云作为技术总监,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阐述了“紫芩一号”的品种优势、质控标准和临床价值,其黄芩苷含量远超药典标准的数据,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沈教授在发言中更是高度评价了大山药业在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表率作用。
发布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专业、权威的声音,有效地对冲了那些模糊的“质疑”和“暗示”。“大山药业”用实力和透明,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华东药业”的舆论攻势,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没能掀起预想中的波澜,反而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大山药业这个注重品质的对手。
风波暂时平息,但张大山并未放松。他深知,这只是漫长竞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晚上,他和李秀云在办公室里复盘。
“秀云,这次多亏了你,沉得住气。”张大山感慨道,“要是按我以前的脾气,可能就冲上去跟他们对质了。”
李秀云笑了笑:“吃一堑,长一智。咱们以前跟刘胖子斗,更多是斗勇斗狠。现在面对的对手层次不一样了,咱们也得升级,要斗智斗谋,更重要的是斗格局、斗定力。”
“是啊。”张大山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厂区,“品牌这条路,就像盖房子,信任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塌起来却很容易。以后,我们得更小心,也更坚定。”
经过这次小小的考验,大山药业的根基似乎更加稳固了。但张大山明白,前方的路还很长,更大的风浪或许还在后面。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