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顾问郑先生的到来,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张大山看到了公司繁荣表象下隐藏的深层问题。经过一周的访谈、调研和数据分析,郑先生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诊断报告。
报告直指核心:大山药业正处于从“创业型公司”向“规范化企业”转型的关键瓶颈期。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扁平化,授权体系不清晰,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人才结构断层,元老经验主义与现代化管理要求脱节;业务流程标准化不足,严重依赖个人能力;企业文化重人情轻制度,制约了规模扩张。
报告后面附有具体的改革方案建议,包括重组组织架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标准化流程、重塑绩效考核体系等。方案专业、系统,但也冰冷、直接,每一项都意味着对现有格局的冲击。
张大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反复看着这份报告,心情复杂。他认同郑先生的诊断,改革势在必行。但一想到要亲手打破现有平衡,尤其是可能触及那些一路跟随他创业的元老们的利益和情感,他就感到一阵揪心的沉重。
第一个难题,就是赵工的安置问题。郑先生建议,研发中心必须由具备现代药学研发背景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领导,赵工可以转为技术顾问,发挥经验优势,但需离开管理岗位。
张大山约赵工在基地的老茶棚下谈话。他给赵工倒了杯茶,没有绕弯子,坦诚地说明了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也转达了郑先生的建议。
赵工沉默地听着,端着茶杯的手有些颤抖。许久,他叹了口气,脸上有失落,但更多的是释然:“大山,我懂。咱们这摊子越做越大,不能再靠老经验糊弄了。我这把老骨头,跟不上趟了,不能挡了年轻人的路。顾问好,顾问好……我还能帮着看看苗子,带带徒弟。”
老兄弟的理解和支持,让张大山眼眶发热,也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紧紧握住赵工的手:“赵工,研发中心顾问这个位置,非你莫属!以后咱们的新项目,还得靠你把经验关!”
妥善安置了赵工,下一个挑战是组织架构调整。根据方案,公司将设立几个新的副总裁职位,分别负责生产、营销、研发和财务,并需要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这意味着,像李铁柱这样忠心耿耿但管理能力有限的元老,将无法再担任核心生产部门的负责人。
张大山找来李铁柱,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李铁柱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闷着头不说话。张大山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带着他去了新落成的现代化提取车间,指着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说:“铁柱,你看,这设备,这流程,跟你我当年一锄头一锄头刨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管好这一摊子,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我不是不信你,是希望你能在更适合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他看着李铁柱的眼睛:“我想让你担任新成立的‘基地管理部’总监,负责所有签约农户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关系维护。这块工作,需要的是踏实、负责和对土地的感情,没人比你更合适。你觉得呢?”
李铁柱抬起头,看着张大山真诚的目光,又看了看窗外那片他无比熟悉的土地,重重地点了点头:“大山哥,我听你的!只要是对公司好,让我干啥都行!”
内部调整的序幕艰难却顺利地拉开。与此同时,在郑先生的帮助下,张大山开始接触几位意向加盟的职业经理人。面试过程中,他格外注重对方是否认同公司的乡土文化和品质理念,而不仅仅是看重履历光鲜。他深知,空降兵与现有团队的融合,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就在张大山全力推进内部变革时,李秀云在技术攻关上也取得了突破。她带领团队,针对欧盟的Gmp认证要求,开始构建一套从种子到成品的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系统。这项工作繁琐而艰巨,但一旦完成,不仅将叩开欧洲市场的大门,更将极大提升公司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
夜晚,张大山和李秀云在书房里讨论着各自的进展。窗外月明星稀,屋内灯火通明。
“改革比想象中难,但每一步都让人看到希望。”张大山感慨道。
“嗯,就像我们当初育种,改良品种总是最痛苦的,但一旦成功,收获就是翻天覆地的。”李秀云微笑着鼓励他,“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再难也要走下去。”
张大山握住她的手,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支持。他知道,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阵痛抉择”,他并非独自面对。他有并肩作战的爱人,有愿意跟随的团队,有清晰的方向。
蜕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但唯有经历这场蜕变,大山药业才能真正羽化成蝶,飞向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