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里回来后,张大山像换了个人。腰杆挺直了,说话底气也足了。那八十四块钱和顾老先生的名片,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谣言还在传,但张大山已经不在乎了。他把卖苗的钱分成三份:一份留作生活费,一份交给李铁柱,让他去镇上买最好的复合肥和育苗用的营养钵,剩下最大的一份,他揣着去了王老歪家。
王老歪正端着茶缸子在院里溜达,看见张大山进来,有些意外,脸上挂着惯有的假笑:“大山啊,有事?”
“王叔,”张大山开门见山,把三十块钱放在石磨上,“这是上次卖药材和种苗的钱,按之前说的,交村里的管理费。”
王老歪看着那三张“大团结”,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故作矜持地咳嗽一声:“哎呀,这么客气干啥,试点刚起步,不容易……”
“该交的就得交。”张大山打断他,“另外,王叔,我想跟村里申请,把后山那片坡地旁边那十几亩撂荒地也租下来,扩大育苗规模。”
王老歪愣了一下,没想到张大山步子迈得这么大:“扩大?大山,你可想好了?那地可贫瘠,开荒投入大,风险也大啊!”
“我想好了。”张大山语气坚定,“顾老先生那边有销路,有多少要多少。只要苗子好,不愁卖。租地的钱,我按亩数,一年一交,绝不含糊。”
王老歪眯着眼,盘算着。张大山能拿出钱来,说明市里之行是真的,谣言不攻自破。而且他主动交管理费、租地,对村里是好事,也能算他的政绩。至于风险,那是张大山自己的事。
“成!”王老歪一拍大腿,“既然你有这个魄力,叔支持你!地的事,我去跟村里其他干部商量,问题不大!”
搞定了地的事,张大山立刻开始行动。他带着李铁柱,没日没夜地泡在那片新划拨的撂荒地上。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单纯依赖黄金瞳。他严格按照从周工程师和顾老先生那里学来的知识,深耕、施肥、做畦,把土地整理得规规矩矩。
李秀云也来了。经过那次风波,她似乎也豁出去了,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每天准时到地里,帮着测量、记录、规划育苗区。她的细致和条理,让杂乱的开荒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张大山负责重体力活和技术把关,李铁柱是主力壮工,李秀云则成了“总调度”和“记录官”。一个小而精的团队,初步成型。
看着平整出来的大片土地,张大山豪情万丈。他规划出不同的区域:一部分用来大规模培育柴胡、黄芩等常规药材苗;一小块最肥沃的,他准备尝试培育一些更珍贵、附加值更高的药材,比如丹参、重楼。他甚至划出了一片地,打算用来试种顾老先生提到过的、适合本地气候的“订单药材”。
规模扩大了,黄金瞳的使用更需要精打细算。张大山不再大面积“滋养”,而是只在关键环节,比如种子催芽、幼苗移栽后的缓苗期,才动用能力,确保成活率和初期长势。大部分时间,他依靠科学管理和岩缝泉水的自然滋养。
效果是显着的。新一批播种的种子,发芽率极高,长出的幼苗整齐健壮,虽然生长速度不如之前全力催生的那么夸张,但胜在稳定、均匀,更符合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李铁柱看着一天一个样的苗床,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山哥,你这手艺真是神了!咋弄啥成啥呢!”
张大山笑笑,没多解释。他心里清楚,真正的“神”在于找到了异能和科学之间的平衡点。
然而,树大招风。张大山这边搞得风生水起,刘胖子那边坐不住了。
一天,王老歪又溜达过来,看似随意地提起:“大山啊,刘老板那边……又托我给你带个话。说以前的事都是误会,他还是想跟你合作。只要你点头,种子、化肥、销路,一条龙服务,比你单干省心多了。”
张大山心里冷笑,面上却平静:“谢谢刘老板好意。我还是想自己先闯闯看。等我这批苗子出来了,要是刘老板还看得上,咱们再谈合作不迟。”
王老歪碰了个软钉子,讪讪地走了。
张大山知道,刘胖子这是看他势头好,又想摘桃子了。拒绝合作,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即将到来。他必须更快地成长,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别人无法轻易撼动。
扩军,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