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块!
这数字像一道惊雷,在靠山屯炸开了锅。村民们掰着手指头算,这得种多少年地、打多少年工才能挣到?王老歪的腰杆挺得比张大山还直,逢人便说这是他为村里争取来的项目,唾沫星子横飞。
张大山捏着那张盖着大红印章的扶持资金通知书,手微微发抖。这不仅仅是钱,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他必须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干出个样子来,不能辜负了这份期望。
钱还没到账,怎么花的计划就得先做出来。张大山把李秀云和李铁柱叫到一起,开了个“核心会议”。
“钱下来了,事儿也多了。”张大山开门见山,“咱们得合计合计,这钱咋花。”
李铁柱兴奋得直搓手:“大山哥,咱先买台拖拉机吧!开荒运货都方便!”
张大山摇摇头:“拖拉机是得买,但不是最急的。咱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育苗的基础打牢靠。”
李秀云比较冷静,拿出笔记本:“我列了个初步计划,你们看看。第一,得建几个像样的育苗大棚。现在露天育苗,受天气影响太大,有了大棚,可以控温控湿,育苗周期能缩短,品质也更稳定。这笔开销不小。”
张大山点头:“对!这是根本!必须建!”
“第二,”李秀云继续说,“得打口井,或者建个蓄水池。光靠那个岩缝泉眼,规模大了肯定不够用。灌溉必须保证。”
“这个也得搞!”张大山赞同。水源是命脉。
“第三,就是铁柱说的,添置农机具。拖拉机可以先放放,但小型旋耕机、抽水机这些实用的,得配上。”
“还有,”张大山补充道,“得留出一部分钱,作为流动资金。买种子、肥料、农药,还有……给大家发工钱。”他看了一眼李铁柱和李秀云,“以后,咱们不能光靠义务劳动了,得按劳取酬,正规起来。”
李秀云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
“另外,”张大山沉吟了一下,“我想拿出一小部分钱,作为技术研发经费。主要是用来试验新品种,优化育苗方法。比如那株紫丹参,得好好研究研究。”
计划大致定下,钱怎么管又成了问题。张大山自己管?他不擅长,也怕说不清楚。最后商定,钱由李秀云负责记账,每一笔开销都必须有明细,张大山审核,李铁柱监督。三人互相制约,确保透明。
消息传开,村里人看张大山的眼神彻底变了。以前是同情、怀疑,现在是羡慕、巴结,甚至有点敬畏。不少人主动找上门,想跟着他干,哪怕先在基地打打零工也行。
张大山没有盲目扩张。他深知根基不稳,摊子铺太大容易出问题。他优先雇佣了村里几个老实肯干、家里确实困难的劳力,工资日结,活干得好的,以后可以考虑长期用工。
王老歪也积极起来,主动帮着协调建大棚需要的土地和材料。张大山乐得让他去跑腿,但核心的采购和施工,他必须亲自把关。
基地的建设热火朝天地开始了。请来的施工队平整土地,搭建钢架大棚;打井队也开始勘探选址。坡地上,机器轰鸣,人来人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张大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他心里有股使不完的劲。看着荒坡一天天变成规整的基地,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然而,树大招风。基地的动静越大,暗处的眼睛就盯得越紧。
刘胖子那边彻底没了声音,但张大山知道,这绝不是偃旗息鼓。以刘胖子的性格,吃了这么大一个亏,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在暗中憋着更坏的招。
果然,没过几天,就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