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芩一号”的成功上市和舆论风波的平息,让“大山药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上了一个新台阶。订单量持续增长,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如影随形。最先暴露出来的,是管理层能力的瓶颈。
这天下午,张大山审阅着一份生产部提交的季度报告,眉头越皱越紧。报告数据详实,但逻辑混乱,重点不清,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浅尝辄止,提出的改进建议也缺乏操作性。他叫来了生产部新任的副经理,一位从国企挖来的中年干部。
“王经理,这份报告我看过了。数据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透过数据看到问题。比如,上个月三车间成品率下降3%,报告里只提到设备老化,有没有深入分析是哪个环节、哪台设备的具体问题?有没有评估过临时检修和彻底更新的成本与效益对比?”张大山的语气平和,但问题很尖锐。
王经理额头冒汗,支吾着:“张总,这个……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核实,设备部门那边……”
张大山摆摆手,没有继续追问,让他先出去了。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这位王经理经验丰富,做事稳重,但在主动性和系统性思维上有所欠缺。公司规模大了,事务千头万绪,不能再靠他事必躬亲,需要的是能够独当一面、具备战略眼光的核心管理层。李秀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很强,但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更侧重于研发和质控。
人才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隐形天花板。
屋漏偏逢连夜雨。傍晚,张大山正准备下班,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也是公司的元老之一赵工,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脸色凝重地递上了一封辞职信。
“张总,感谢您这些年的信任和栽培。但我感觉……自己的思路可能跟不上公司现在的发展速度了。新的研发项目,更偏向分子生物学和标准化提取,我这老一套的经验,有点使不上劲了。我想……还是退下来,给年轻人让让位置。”赵工的话语诚恳,却也透着无奈和失落。
张大山心里一沉。赵工是和李铁柱一起跟着他创业的老人,踏实肯干,在早期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突破上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的知识结构确实更偏传统经验,面对公司现在向新药研发和精深加工转型的趋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强留他,对公司发展和个人都不是好事。
“赵工,你的贡献,公司和我个人都记在心里。”张大山没有立刻接辞职信,语气真诚,“你先别急着做决定。这样,研发中心正在规划一个新的‘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项目,我觉得非常需要你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掌舵,带一带年轻人。你再考虑考虑,好吗?”
赵工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
送走赵工,张大山心情沉重。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赵工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缩影。公司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专业、更具前瞻性的人才,但这势必会冲击现有的、以创业元老为核心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如何平衡新老交替,既能保持团队的稳定与凝聚力,又能激发创新活力,是他必须面对的难题。
与此同时,李秀云那边也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她刚与负责海外市场的同事开完视频会议。
“大山,欧洲那边对我们‘紫丹参’提取物的进口准入申请,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秀云眉头微蹙,“他们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欧盟的‘植物药原料药’Gmp认证,这个认证标准极其严苛,涉及从种植到生产的全过程追溯体系,投入巨大,周期也很长。我们的产品暂时被挡在了门外。”
国际化之路,遭遇了坚硬的技术和标准壁垒。这不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是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次极限考验。
内部的管理瓶颈、人才的新老交替、外部的技术壁垒……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中典型的“成长阵痛”。张大山意识到,大山药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过去依靠个人魄力、技术优势和乡土情怀的打法,已经不足以支撑公司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公司需要一次深刻的、系统性的升级换代。
晚上,张大山没有直接回家,一个人留在办公室。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厂区依然亮着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从靠山屯的坡地走到今天,他克服了无数困难,但这一次的挑战,似乎与以往都不同。它不再是对个人勇气和运气的考验,而是对战略眼光、制度建设和组织能力的全面检阅。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那是他在一次行业峰会上结识的一位资深企业管理顾问。他需要借助外部的智慧,来帮助大山药业,也帮助他自己,度过这场“成长的阵痛”,完成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