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那场风波过去没多久,张大山以为能消停几天,结果公司内部又起了幺蛾子。这回倒不是为钱,而是为了人。
事儿出在新招的一批大学生身上。这两年公司发展快,陆陆续续招了十几个大学毕业生,有学农的、学药的,还有学管理的。张大山本意是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思想。大部分年轻人也确实不错,肯吃苦,有想法。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这些年轻人,观念新,脑子活,看不惯老员工们那套“土办法”。比如基地里施肥浇水,老把式们凭的是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看天看地看苗情。可新来的技术员小刘,非得拿着仪器测土壤湿度、酸碱度,数据差一点都不行,说老把式们“不科学”、“太粗糙”。
老员工们哪受得了这个?尤其是赵满囤这样的老师傅,觉得自己权威受到了挑战,心里憋着火。两边互相瞧不上,工作上别别扭扭,摩擦不断。
这天下午,就为了一片丹参田的灌溉方案,赵满囤和小刘在田埂上吵了起来。赵满囤说这两天叶子有点耷拉,得赶紧浇透水。小刘拿着仪器说土壤湿度还够,现在浇水容易烂根,得再等等。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还是李铁柱把人劝开,报告给了张大山。
张大山把两人叫到办公室,看着一个气鼓鼓的老头和一个满脸不服的小年轻,心里直叹气。他先问赵满囤:“赵叔,您种了一辈子地,经验没得说。可小刘说的土壤湿度,也是个参考,您说是不是?”
赵满囤哼了一声,没说话。
张大山又转向小刘:“小刘,你懂科学,是好事。但赵叔的经验是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有时候比仪器还准。你得学会尊重前辈,有啥想法好好说,不能一口一个‘不科学’。”
小刘低着头,嘟囔了一句:“本来就是不科学嘛……”
张大山脸色一沉:“你说什么?大声点!”
小刘吓了一跳,不敢吭声了。
张大山知道,光批评解决不了问题。晚上,他特意把赵满囤、李铁柱等几个老骨干,还有小刘等几个表现突出的年轻人叫到一起,在基地食堂简单摆了一桌。
酒过三巡,张大山端起酒杯,语重心长:“今天没别的事,就是拉拉家常。赵叔,铁柱,你们是跟着我从苦日子过来的,没有你们,就没有公司的今天,这份情,我张大山记一辈子。”
他敬了老员工一杯,接着说:“小刘你们这些年轻人,有文化,有闯劲,是公司的未来。公司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你们的新知识、新观念。”
他又敬了年轻人一杯。
“可咱们是一家人,劲儿得往一处使。”张大山看着双方,“老经验和新科学,不是对头,是帮手!赵叔的经验能帮小刘少走弯路,小刘的科学能帮赵叔把活儿干得更精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赵满囤脸色缓和了不少,主动跟小刘碰了下杯:“小刘啊,叔是个粗人,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以后有啥好法子,你跟叔好好说。”
小刘也有些不好意思:“赵叔,是我态度不好。以后还得多向您请教。”
看着气氛缓和下来,张大山趁热打铁,宣布了一个决定:“从下个月起,咱们搞个‘师徒结对’,一个老骨干带一个年轻人。不光教技术,也传经验。带得好的,公司额外有奖励!”
这个办法好,既给了老员工尊重,又让年轻人有了学习的机会。酒桌上气氛顿时热络起来。
回家的路上,李秀云对张大山说:“今天这事处理得不错。”
张大山叹了口气:“当这个家不容易啊。老的得捧着,小的得哄着,一碗水端平,难。”
但他心里清楚,再难,这事也得做。只有新老员工拧成一股绳,公司才能真正有战斗力。这管理人的学问,可比种地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