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云川调研显锋芒巧破困局 初露峥嵘揽英才慧眼如炬
作者:朱氏春秋
周一清晨,陈临海跟随宋敬坤副省长的车队,奔赴位于省域南部的工业重镇——云川市。
车窗外的景色由省城的繁华精致,逐渐变为连绵的丘陵和规模庞大的工业园区。云川市以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化工业立市,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全省前三,但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历史欠账多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此次调研的重点,是考察一家国际化工巨头“科恩集团”计划投资百亿建设的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技术先进,带动性强,对云川乃至全省的产业升级都意义重大。然而,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却在最关键的环评准入和土地指标上卡了壳,陷入了僵局。
车上,宋敬坤闭目养神,陈临海则抓紧时间翻阅着云川市和科恩集团提供的项目资料,以及省环保厅、自然资源厅给出的初步审核意见。他眉头微蹙,发现问题的核心并非技术层面,而在于地方政府、投资方和省级监管部门之间的信任缺失和沟通壁垒。云川市求“资”若渴,倾向于快速推进;科恩集团坚持其全球统一的环保高标准,但在一些本土化适应上显得僵化;省环保厅则顾虑云川市以往在环保监管上的不力记录,担心项目成为新的污染源。
这是一个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复杂局面,需要高超的协调和破局能力。
抵达云川市,简单的欢迎仪式后,调研队伍直奔项目拟选址地块。这是一片位于城市下风向、靠近河流的丘陵地带,涉及部分农田和林地置换。
在现场,陈临海敏锐地观察到几个细节:云川市陪同的常务副市长在介绍时,刻意淡化了周边居民区与拟建厂区的距离问题;科恩集团的中方代表,一位名叫戴维的美籍华人,言辞间对本地环保监管能力流露出不信任;而随行的省环保厅专家,则不断指出地块地质构造、水源保护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各方立场鲜明,气氛微妙。
下午的座谈会上,这种僵持更加明显。
云川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出席,言辞恳切,强调项目对地方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甚至略带情绪地表示:“不能再让这么好的项目因为一些‘莫须有’的风险评估而流产了!”
科恩集团的戴维则坚持:“我们必须对股东和全球环境标准负责,环评不达到我们的内部标准,一美元都不会投入。”
省环保厅的参会人员则搬出各种法规条文,寸步不让,强调:“科学评估,依法审批是底线,不能因为投资额大就搞特殊。”
会议陷入了僵局,各方争执不下。宋敬坤一直沉默地听着,面色平静,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
陈临海坐在宋敬坤侧后方,大脑飞速运转。他意识到,继续在原有框架内争论,不可能有结果。必须找到一个能打破僵局的创新思路,或者一个能让各方都感到安全、都能下台阶的“抓手”。
就在争论最激烈时,陈临海注意到会议室后排,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年纪约莫三十五六岁的年轻干部,几次欲言又止。他记得资料上显示,此人是云川市发改委的副主任,名叫凌云峰,是本地有名的“笔杆子”,以思路开阔、敢于直言着称,但因性格耿直,不太受主要领导的喜欢。
陈临海心中一动,趁着会议间隙,他低声对宋敬坤说:“省长,云川市发改委的凌云峰副主任,好像有些想法,是不是可以让他说说?”
宋敬坤抬眼看了看后排那个略显紧张的年轻干部,微微颔首。
陈临海立刻示意会议主持人。
当凌云峰被点名发言时,他显然有些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站起身,先向各位领导鞠躬,然后条理清晰地说道:“各位领导,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来解决目前的困境。科恩集团担心的是我们长期的、可靠的监管能力,而环保厅担心的是项目本身和本地监管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能不能探索建立一个‘第三方独立监管+数字化实时监测+环保绩效捆绑’的创新模式?”
他详细阐述道:“引入国际或国内顶尖的第三方环保机构,对项目设计、建设、运营进行全过程独立监理,数据实时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同时,将一部分地方税收或项目收益,与环保绩效直接挂钩,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这样,既满足了投资方对监管公信力的要求,也打消了环保部门对后续监管不力的顾虑,更能倒逼我们本地提升环保治理能力。”
这个思路一出,整个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这确实是一个跳出原有框架的大胆设想!它没有在“标准高低”上纠缠,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信任机制的构建。
宋敬坤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看向凌云峰,饶有兴致地问:“凌主任,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具体操作上,你觉得难点在哪里?”
得到省长的肯定,凌云峰备受鼓舞,更加流畅地回答道:“省长,难点主要在于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认可、持续监管的费用分担机制,以及绩效捆绑的法律和财务保障。但这并非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可以组织专班,研究国内外类似案例,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科恩集团的戴维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显然这个方案触及了他们最关心的痛点。
云川市的领导们虽然有些意外,但也意识到这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唯一希望。
陈临海看着侃侃而谈的凌云峰,心中赞赏不已。此人不仅有点子,更有将点子落地的具体思考,是真正的人才!他默默将“凌云峰”这个名字,记在了心中的人才清单上,位置仅次于青峰的秦劲松。
座谈会后,宋敬坤虽然没有当场拍板,但明确指示由省发改委牵头,云川市和省环保厅、科恩集团共同参与,成立联合工作组,就凌云峰提出的创新监管模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尽快拿出方案。
僵局,被打开了第一道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