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一朝风雷动天地 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朱氏春秋
省政府大院里的银杏叶,边缘已泛起一抹淡淡的金黄,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与等待,仿佛暴风雨来临前那令人窒息的宁静。关于宋敬坤省长调动的传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已经不再是秘密,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等待着那只靴子最终落地的声音。
陈临海比以往更加沉默。他依旧准时上班,高效地处理着文件,协调着“梧桐里壹号”项目的收尾工作,甚至在一次小范围的讨论会上,就开发区整治方案的细节与一位资深厅长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论,其专业和沉稳令在场不少人暗自点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平静的外表下,心潮正在如何汹涌地澎湃。
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搜集、阅读关于新河市,尤其是东河区的所有公开资料、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甚至是一些学术论文和媒体报道。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那片即将可能成为他战场的土地。东河区的产业结构、财政收入、民生问题、领导班子成员的履历和背景……所有信息在他脑中不断排列组合,勾勒出一幅复杂而严峻的图景。
他知道,自己的去留,只待那一声惊雷。
这天下午,天空阴沉,乌云低垂,似乎酝酿着一场秋雨。陈临海正在办公室内,最后一次核校即将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开发区整治方案》最终稿。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
是省委办公厅总值班室的电话,通知十分简短却重若千钧:“通知:明天上午九点,在省委一号会议室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副厅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重要,不得缺席。”
没有会议内容,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陈临海放下电话,缓缓坐回椅子上,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该来的,终于来了。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长途跋涉的旅人,终于看到了目的地那模糊而真切的轮廓,尽管前方可能是荆棘密布。
他拿起那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开发区整治方案》,指尖在光洁的封面上轻轻划过。这份方案,或许将是他以宋敬坤秘书身份,完成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
下班时分,雨终于落了下来,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户,给暮色中的省城增添了几分萧瑟。陈临海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车辆陆续驶离,雨刮器在有节奏地摇摆。一些相熟的领导上车前,似乎不经意地抬头望了一眼他办公室的窗口,目光复杂。
他知道,此刻,无数双眼睛都在注视着这里,注视着宋敬坤,也注视着他陈临海。
手机震动,是田娇娇发来的信息:“晚上回家吃饭吗?爸爸过来了。”
陈临海心中一动,回复:“好,我马上回去。”
田国华在这个敏感时刻来到省城,绝非偶然。
当陈临海驱车回到他与田娇娇位于省城的小家时,田国华已经到了。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正在看新闻,神色平静,但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田娇娇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饭菜。
“田叔叔。”陈临海换了鞋,恭敬地打招呼。
“临海回来了。”田国华放下遥控器,目光温和地看向他,“外面雨大吧?快擦擦。”
田娇娇从厨房探出头,对他露出一个温暖而略带担忧的笑容。
这顿饭,气氛有些微妙。田国华没有主动提及省里的变动,只是闲聊了些家常,问了问陈临海最近的工作,以及“梧桐里壹号”项目的进展。陈临海一一作答,语气平和。
饭后,田娇娇收拾碗筷,田国华对陈临海使了个眼色,两人来到了书房。
关上门,书房里只剩下他们两人。窗外的雨声变得清晰起来。
“明天的会,你知道了吧?”田国华开门见山,声音低沉。
“下午接到通知了。”陈临海点头。
“基本定了。”田国华言简意赅,“宋省长,调任南海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中央的决定。”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从田国华这位组织部长口中听到确切消息,陈临海的心脏还是猛地收缩了一下。南海省,经济大省,封疆大吏!这是一次重要的擢升,是对宋敬坤能力和政绩的肯定。作为秘书,他理应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他那悬而未决的未来。
“宋省长……跟你谈过了?”田国华看着他,目光如炬。
“谈过了。”陈临海坦然道,“省长征求过我的意见。”
“你的选择是?”
“我选择下基层。”陈临海没有任何犹豫,声音清晰而坚定,“去东河区。”
田国华静静地看了他几秒钟,脸上看不出是赞许还是反对。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被雨幕笼罩的城市。
“东河区,是个好地方,也是个大熔炉。”田国华的声音带着一种经历过风雨的沧桑感,“刘国栋同志能力很强,雷厉风行,是想干事也能干事的人。但他那个脾气,你也知道,有时候容易得罪人。区政府那边,区长身体不大好,具体事务管得不多,几个副区长各有山头。政府办那个张志鹏……哼,小聪明是有的,但心思没完全用在正道上。”
他没有说得更透,但陈临海已经完全明白。东河区的局面,是典型的“强书记、弱区长(或区长超脱)”,副职和内设机构负责人权力较大,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和利益藩篱。刘国栋空降过去,想要打破这种格局,必然触及很多人的利益,阻力巨大。而张志鹏,显然是其中一股不容忽视的负面力量,甚至可能充当了某些势力的“白手套”或“守门人”。
“我明白其中的困难。”陈临海走到田国华身边,与他并肩看着窗外的雨,“但正因为困难,才更需要人去破局。宋省长教会我,为官避事平生耻。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也越是建功处。”
田国华转过头,深深地看了陈临海一眼,眼中终于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好!有担当!”他拍了拍陈临海的肩膀,力道很重,“既然你决定了,那我这个做长辈的,也只能支持你。
到了东河,记住几点:第一,尊重刘国栋同志,他是班长,维护班子团结是大局;
第二,尽快熟悉情况,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要盲目出手;
第三,用好你常务副区长的职权,抓住财政、审计、重大项目这几个关键环节;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他顿了顿,语气格外郑重,“守住底线!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一条都不能碰!那是高压线,碰了就万劫不复!”
“谢谢田叔叔!您的教诲,我牢记在心!”陈临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田国华的这番话,无疑是把他当成了自家子侄,倾囊相授。
“至于其他方面,”田国华意味深长地说,“新河市这边,我还在这个位置上,总能帮你看着点。但具体怎么做,能走到哪一步,终究要靠你自己。”
这一刻,陈临海真正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宋敬坤的赏识与铺垫,有田国华的指引与守望,有田娇娇的理解与支持,还有秦劲松、凌云峰这些志同道合者的遥相呼应。他的背后,已然汇聚起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