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照进作坊,李铮就带着老周、陈婉儿来到了熔炉旁。熔炉里的炭火已经烧得通红,火苗舔着炉壁,发出“噼啪”的声响。地上摆着一堆金属块——有从旧农具上拆下来的铸铁,有缴获日军罐头盒熔化的马口铁,还有几根从电线里剥出来的细铁丝。
“先试铸铁。”李铮拿起一块拳头大的铸铁,扔进熔炉里,“铜的延展性好,能做子弹壳,铸铁虽然硬,但脆,不知道能不能压制成型。”
老周蹲在熔炉旁,用长铁钩拨弄着炭火:“铸铁熔点比铜高,得烧久点才能化。而且就算熔成铁水,压壳的时候也容易裂,之前修农具的时候,铸铁件一受力就断。”
陈婉儿在旁边记录:“昨天查了之前的笔记,日军有用铁壳子弹的,但都是用的软铁,还加了其他金属改良,咱们没有软铁,只能用现有的铸铁试试。”
半个多小时后,铸铁终于熔化成了暗红色的铁水。李铮用铁勺将铁水倒进做好的铜壳模具里,模具是用沙土做的,里面刻着子弹壳的形状。铁水倒进模具,发出“滋啦”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
“得等它慢慢冷却,不能急。”李铮守在模具旁,时不时用手摸一下模具的温度,“要是冷却太快,铁壳会更脆,更容易裂。”
又过了一个小时,模具终于凉透了。李铮小心翼翼地敲碎模具,里面的铁壳却让他皱起了眉头——铁壳表面坑坑洼洼,边缘还有不少毛刺,最关键的是,底部有一道细小的裂纹,轻轻一碰,就“咔嚓”一声断了。
“还是不行。”老周捡起碎掉的铁壳,用手掰了掰,铁壳很容易就被掰成了两半,“太脆了,就算勉强装上火药,击发的时候肯定会炸壳,伤到战士的手。”
陈婉儿也叹了口气,在笔记本上写下“铸铁:脆,易裂,不可用”。
接下来试马口铁。马口铁是镀锡的薄钢板,比铸铁软一些,熔点也低。李铮将几块马口铁扔进熔炉,很快就熔化成了铁水。这次他调整了模具,在模具内壁涂了一层机油,防止铁水粘在上面。
可铸出来的马口铁壳还是不行——太薄了,厚度只有铜壳的一半,用手轻轻一捏,就会变形,根本没法承受击发时的压力。“太软了,装上火药一炸,壳子就会散开。”李铮捏着变形的铁壳,摇了摇头。
连续两次失败,让作坊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小琳端来三碗水,递给他们:“铮哥,周师傅,婉儿姐,别着急,再想想办法,肯定有能替代铜的金属。”
李铮喝了口水,目光落在之前从周青那里拿来的小块铜片上——铜片虽然小,但颜色光亮,延展性好。他突然眼前一亮:“要是在铸铁里加少量铜,会不会改善铸铁的脆性?就像日军的铁壳子弹加其他金属一样,咱们用铜粉混合铸铁试试。”
老周眼睛也亮了:“这个主意好!铜能增加金属的延展性,少量铜粉混进去,说不定能让铸铁变软一点,又不会太脆。”
陈婉儿立刻去仓库,把之前熔铜剩下的铜屑找了出来——虽然不多,但磨成铜粉应该够试验用。她用石臼将铜屑磨成细粉,过了一遍筛,确保铜粉足够细,能和铁水均匀混合。
李铮将铜粉分成三份,分别按5%、10%、15%的比例,和铸铁一起扔进熔炉。这次他格外小心,用铁钩不断搅拌铁水,确保铜粉和铁水充分混合。
第一个试的是5%铜粉的铸铁。铸出来的铁壳表面比之前光滑了不少,边缘的毛刺也少了。李铮拿起铁壳,用手掰了掰,虽然还是有点硬,但没有立刻断裂;他又用锤子轻轻敲了敲,铁壳发出沉闷的响声,没有出现裂纹。
“有效果!”李铮兴奋地说,“再试试10%的!”
10%铜粉的铸铁壳效果更好——表面几乎没有坑洼,用手捏的时候,能感觉到有一定的延展性,不会轻易变形;用锤子敲的时候,虽然还是会有细微的痕迹,但没有开裂。
“就是它了!”李铮拿着10%铜粉的铸铁壳,递给陈婉儿,“赶紧测一下尺寸,看看能不能装上火药和弹头。”
陈婉儿用卡尺测量铁壳的内径和长度,惊喜地说:“尺寸刚好!和铜壳一样,能装下咱们的火药和弹头!”
接下来是实弹测试。李铮带着铁壳来到靶场,刘满仓和几个战士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李铮将火药和弹头装进铁壳,压好底火,然后装进步枪弹匣。
“我来试!”战士张强自告奋勇,端起步枪,对准100米外的稻草人靶子,扣下扳机——“砰”的一声,子弹呼啸着飞向靶子,准确地命中了稻草人的胸口,留下一个拳头大的洞。
张强兴奋地跑过去,捡起靶子上的弹壳——铁壳虽然有些变形,但没有裂开,底部的击发痕迹也很清晰。“没炸壳!能正常用!”他举着弹壳跑回来,脸上满是笑容。
李铮又让张强试了几发,都是同样的结果——铁壳能正常击发,没有炸壳,虽然射程比铜壳子弹近了50米,穿透力也稍差一些(铜壳子弹能打穿3厘米厚的木板,铁壳子弹只能打穿2厘米),但在100米内的有效射程里,完全能满足战斗需求。
“太好了!终于找到替代品了!”陈婉儿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铸铁+10%铜粉:延展性较好,不易裂,射程150米(有效),穿透力稍弱,可应急使用”。
老周也松了口气:“虽然不如纯铜,但能应急就好!咱们现在还有不少铸铁,再收集点铜屑磨成粉,就能继续生产子弹壳了,至少不用停生产线了。”
李铮点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看着靶场上散落的铁壳弹壳,虽然性能不如铜壳,但这是他们在没有铜材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办法解决的难题。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是要找到稳定的铜材来源,但至少现在,子弹生产不用停了,前线的战士也能有子弹可用了。
“小琳,你立刻组织人手,把仓库里的铸铁都搬出来,磨成小块;陈婉儿,你负责磨铜粉,按10%的比例和铸铁混合;老周,你调整车床,适应铁壳的加工——铁比铜硬,刀具要磨得更锋利些。”李铮开始安排工作,作坊里的气氛重新变得活跃起来,每个人都忙碌起来,机床声、锤子声、搅拌声,再次响了起来。
刘满仓拍了拍李铮的肩膀:“还是你有办法!这下前线的战士不用担心没子弹了。我再让巡逻队多收集点铜器和铸铁,争取让咱们的子弹能多生产些日子。”
李铮笑着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山林。他知道,虽然暂时解决了铜材问题,但挑战还在后面——日军的侦察越来越频繁,说不定很快就会有更大规模的进攻。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不断想办法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守住根据地,守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军工作坊,为打跑日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