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刮得根据地的山路结了层薄冰,三辆牛车缓缓驶进作坊,车上坐着十几个从前线回来休整的战士,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战场的疲惫,却依旧透着一股精气神。带队的是二连的王班长,他刚走近作坊,就举着一把满是硝烟味的步枪,大声喊:“李师傅!可算找到你了!这枪得好好整整,不然下次打仗要出大事!”
李铮赶紧迎上去,接过步枪仔细看——枪管里满是火药残渣,枪机的缝隙里还卡着细小的铁屑,拉枪机时明显有卡顿。“王班长,这枪怎么了?是卡壳了还是打不响?”
“卡壳!老卡壳!”王班长抹了把脸上的灰,语气急促,“上次跟鬼子打仗,我连续射击十发,就卡了三回,差点被鬼子的机枪扫到!还有这手榴弹,扔出去总滑手,最远只能扔三十米,还没到鬼子跟前就炸了,根本伤不到他们!”
其他战士也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 “我的步枪也是,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烫,弹壳都退不出来,得用通条撬才能弄出来!”
- “手榴弹的手柄太光了,冬天戴手套更滑,有时候扔出去还会掉在自己脚边,吓出一身冷汗!”
- “还有轻机枪的弹链,有时候会卡住,得两个人一起掰才能继续供弹,太耽误事了!”
李铮一边听一边记,把战士们反馈的问题都写在笔记本上:步枪连续射击卡壳、枪管过热;手榴弹手柄防滑差、投掷距离短;轻机枪弹链供弹不畅。这些问题要是不解决,不仅会影响战士们的战斗力,还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大家放心!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尽快解决,保证下次你们上前线时,手里的武器都是最好用的!”他拍着胸脯保证。
当天下午,李铮就召集作坊的核心成员,针对战士反馈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先解决步枪卡壳的问题。”他把那把卡壳的步枪放在工作台上,拆开枪机和枪管,“你们看,枪管内壁有很多细小的毛刺,火药残渣容易粘在上面,导致弹壳卡住;枪机的润滑也不够,连续射击后润滑油会被高温烤干,拉枪机就会卡顿。”
王铁锤凑过来看了看枪管内壁,用手指摸了摸:“确实有毛刺,咱们用机床给枪管抛光,把内壁磨光滑,再改进一下润滑油配方,让它耐高温。”
孙小虎立刻说:“我来做抛光工具!用铜丝缠在铁棍上,做成抛光刷,装在机床上,慢慢给枪管内壁抛光,这样不会划伤枪管。”他当天就找来铜丝和铁棍,加班加点做了三个抛光刷,第二天一早就开始给步枪枪管抛光——机床带动抛光刷在枪管里旋转,原本粗糙的内壁慢慢变得光滑,像镜子一样能映出人影。
针对润滑油的问题,陈婉儿也提出了改进方法:“之前的润滑油是桐油加草木灰,耐高温性不够,咱们可以加10%的乙醇,再混合5%的动物油脂,这样润滑油的耐高温性能提高到150c,连续射击也不会烤干。”她当天就调配了新的润滑油,涂在枪机上,拉枪机时顺畅得几乎没有阻力。
接下来解决手榴弹的问题。李铮把作坊里的手榴弹都摆在地上,仔细观察——手柄是光滑的 wooden 圆柱,没有任何防滑设计,冬天手滑或戴手套时,确实容易脱手。“咱们在手柄上刻上防滑纹路,再调整一下手榴弹的重心,把炸药和弹片往头部挪一点,这样投掷时能更稳,距离也能更远。”
王铁锤拿着一把刻刀,在手柄上试刻了几道斜纹:“这样行不行?纹路深2毫米,间距5毫米,既能防滑,又不会影响手柄的强度。”李铮拿起刻好纹路的手榴弹,戴着手套试了试——握在手里很稳,不会打滑,他又让孙小虎去靶场试投。
孙小虎站在靶场的白线后,手里拿着改进后的手榴弹,按照战士教的姿势,用力扔了出去——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在40米外的空地上,比之前的30米远了10米!“太好了!投掷距离增加了!”孙小虎兴奋地喊起来。李铮又让十几个工人轮流试投,平均投掷距离都在38米-42米之间,比改进前提高了30%,防滑效果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最后解决轻机枪弹链供弹不畅的问题。李铮拆解了弹链,发现是弹链的卡槽宽度不均匀,有的地方太窄,子弹卡不进去;有的地方太宽,子弹容易松动。“咱们用机床加工弹链卡槽,把宽度统一成8毫米,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再在卡槽里涂一层薄薄的新润滑油,减少摩擦。”
孙小虎立刻调整机床参数,用薄刃铣刀加工弹链卡槽。加工完成后,李铮把子弹装进弹链,装在轻机枪上试射——连续射击50发,弹链供弹顺畅,没有一次卡顿。“成了!这样轻机枪在战场上再也不会因为供弹问题耽误事了!”李铮高兴地说。
一周后,改进后的武器送到了前线。三天后,王班长就派人送来了感谢信,信里写道:“李师傅,改进后的武器太好用了!步枪连续射击20发都没卡壳,手榴弹能扔到40米外,正好能炸到鬼子的战壕里!昨天咱们用改进后的轻机枪,压制住了鬼子的重机枪,还缴获了两挺歪把子机枪!谢谢你们为前线战士造了这么好的武器!”
作坊里的工人们看到信,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孙小虎拿着信,跑到机床旁,对着正在加工零件的王铁锤说:“王师傅,你看!咱们改进的武器在前线立功了!以后咱们还要多听战士的反馈,造更多好用的武器!”
王铁锤放下手里的活,接过信看了看,笑着说:“没错!战士们在前线拼命,咱们在后方就得把武器造好,让他们有底气、有信心打鬼子!”
李铮站在作坊的门口,望着远处前线的方向,心里满是欣慰。战士的反馈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武器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倾听前线的声音,不断调整、优化。他知道,只要作坊能始终紧跟前线的需求,造出更贴合实战的武器,就能为抗战胜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而孙小虎、陈婉儿、王铁锤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就是作坊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用双手和智慧,把一个个简单的零件,变成了保家卫国的利器,也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变成了走向胜利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