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朱家……还有那些或明或暗、依附于不同脉络的力量,领导深邃的目光中掠过一丝极淡的疲惫,旋即又被绝对的理性所取代,他深知,像江家这样的世家大族,历经数代经营,其影响力早已渗透到肌体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江渊的才能未必逊于郑开叶,S省的基础也的确更好,但江家此次出手,动机显然不纯,更多是出于维护自身地位和未来布局的“私虑”,而非完全出于“公心”,那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态,以及试图通过影响人事安排来主导政策走向的惯性思维,是他一直试图遏制和打破的。
包老等人的仗义执言,他听进去了,这些老人家,退下来后反而更能抛开部门利益、地域局限,从更超脱的视角看问题,他们担心的“人走政息”、“政策反复”,并非杞人忧天,d省的“强基固本”刚见成效,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此时换帅,风险极大,吴政宏守成有余,开拓不足,若没有郑开叶这样的“干将”在前面冲,d省的改革步伐很可能慢下来,甚至倒退,这不仅是d省一省的损失,更是对整体发展战略的干扰。
高洪波作为组织工作的负责人,处境微妙,压力巨大,他能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客观反映情况,实属不易,他那句“班子团结协作的氛围很好”,是在委婉地提醒,吴政宏和郑开叶目前的配合是有效的,不宜轻易打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朱家的选择——“静观其变”,看似中立,实则包含了深沉的算计,领导对朱老的政治智慧洞若观火,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短期内看是明哲保身,长远看,何尝不是一种待价而沽?意在等待更有利的时机,谋求利益最大化,朱煜昌对郑开叶的欣赏是真诚的,但他无法违背家族的总体战略,这也反映出当前政治生态中,一些传统思维和藩篱依然坚固。
领导缓缓踱步,夏夜的微风带着水汽,拂面微凉,他需要权衡的,远不止是郑开叶个人的升迁与否,而是由此传递出的政治信号,以及对未来权力格局、改革路径的深远影响。
信号一:是否继续坚持“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 如果因为某些势力的阻挠,就让一位成绩斐然的干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那将严重挫伤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积极性,助长“唯背景论”、“关系论”的歪风邪气,这与大力倡导的担当作为精神背道而驰。
信号二:如何对待像江家这样的传统势力? 是妥协、平衡,还是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其过度干预人事的能力?过于强硬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震荡,但一味迁就则会固化利益格局,阻碍改革深化,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要保持大局稳定,又要稳步推进政治生态的净化。
信号三:地方“诸侯”与上级部委的干部交流如何优化? “到部委锻炼拓宽视野”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确实存在一些优秀地方干部缺乏宏观视野的问题,但也不能一刀切,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于郑开叶这样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的关键干部,稳定性优先级无疑更高,但这也提醒他,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机制,让更多干部具备多岗位历练的经验。
信号四:新一代领头人的塑造,郑开叶、朱煜昌、江渊,都算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政治版图,是鼓励良性竞争、优胜劣汰,还是允许非正常手段干扰选拔过程?这关系到事业能否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每一个信号,都重若千钧。
领导回到石桌旁,手指轻轻拂过那份文件夹,他已经有了初步的决断,但这个决断需要以一种既能实现意图、又能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引导局面向着有利方向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需要高超的政治艺术。
他按下了一个隐蔽的通话键,低声吩咐了几句,做了一些安排。
数日后,一次小范围的会议召开,议题之一是研究近期部分省部级干部调整方案,当讨论到d省长人选时,会场的气氛明显变得微妙起来。
高洪波按照程序,简要介绍了郑开叶的情况、d省的工作成效以及省委书记吴政宏的支持态度,他也客观提到了“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主要认为年轻干部需要多岗位锻炼”等议论。
一位与江家关系密切的领导率先发言,他语气平和,措辞严谨:“开叶同志在d省的成绩,确实值得肯定,体现了年轻干部的闯劲和活力,不过,我赞同一些老同志的意见,干部培养要着眼长远,d省是经济大省,省长岗位责任重大,让开叶同志在这样的压力下继续历练,机会难得,但考虑到其年龄和履历,是否可以先到发改委这样的综合部门,担任一段时间的正部级副主任,参与宏观决策,积累部委工作经验,对其未来成长可能更为有利?这也符合我们加强干部交流的精神。”
这番话,听起来完全是从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无可指摘。
另一位分量颇重的领导沉吟片刻,接口道:“这个建议有其合理性,d省的发展势头很好,需要保持稳定,吴政宏同志经验丰富,有他掌舵,短期内大局无虞,让开叶同志到部委锻炼一下,拓宽视野,再回到地方或者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基础会更扎实,况且,发改委目前也急需像开叶同志这样懂经济、有实战经验的干部。”
这等于是在为第一种意见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