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阳台护栏,小安就听见楼下传来熟悉的轱辘声——是豆腐老伯推着磨浆车来了。车斗里,装着刚泡好的黄豆,袋口还沾着点湿土,“特意选了去年收的老黄豆,磨出的豆浆香,给孩子补力气!”老伯的声音裹着晨雾,飘进阳台时,菜盆里的黄豆芽正好晃了晃尖。
小安赶紧下楼,帮着把磨浆车推到老槐树下。瘦小男孩也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举着个小小的木勺:“爷爷,我帮您添豆子!”老伯笑着把木勺递给他,黄豆顺着勺沿滑进石磨,随着磨盘转动,乳白的豆浆慢慢顺着磨槽流出来,混着黄豆的清香,飘得满街都是。
“这豆浆得煮透,撇去浮沫,给孩子喝最养人。”老伯一边搅动锅里的豆浆,一边对小安说,“剩下的豆渣你装着,给阳台的菜再添点肥,等孩子来,让他看看豆渣养出来的菜多精神。”小安点头时,瞥见磨浆车旁的陶土盆——是昨天孩子用过的那个,里面的黄豆芽竟比在医院时高了半截,芽尖泛着嫩黄,根须在土里扎得紧紧的。
“豆芽也跟着豆浆香长呢!”瘦小男孩蹲在盆边,手指轻轻碰了碰芽瓣,“等哥哥来,肯定认不出它了!”话音刚落,手机响了,是李医生发来的视频:孩子正坐在病床上,手里捧着那个画着菜苗的卡片,对着镜头笑:“小安姐姐,我今天能自己扶着栏杆走两步了,黄豆芽有没有长高呀?”
小安赶紧把镜头转向陶土盆里的黄豆芽,又晃了晃锅里翻滚的豆浆:“你看,豆芽长这么高了,豆腐爷爷正给你煮豆浆呢!”视频里,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对着屏幕里的豆浆比划:“我也要喝,喝了豆浆,就能快点去阳台看菜了!”
豆浆煮好时,张阿姨提着个保温桶匆匆赶来:“刚蒸好的玉米馒头,配豆浆正好!”她把馒头放进保温桶,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青菜碎:“这是阳台收的第一茬青菜,煮在豆浆里,给孩子添点维生素。”小安接过布包,撒了点青菜碎进豆浆锅,翠绿的碎末在乳白的豆浆里打转,竟飘出细碎的光粒,落在陶土盆的豆芽上。
带着豆浆和馒头,小安往医院赶。走到病房楼下,就看见加班姑娘站在树下,手里举着本摊开的诗集。“给孩子写了首新的,叫《豆浆与芽尖》。”姑娘指着诗行,“刚才路过老槐树,树洞里的光沾在诗上,说要跟着豆浆一起,给孩子送点力气。”
推开门,孩子正靠在床头等。闻到豆浆香,他坐直身子,眼睛盯着保温桶。小安把豆浆倒进瓷碗,撒上青菜碎,递到孩子手里。温热的豆浆滑进喉咙,孩子脸上慢慢泛起红晕,他咬了口玉米馒头,又看向陶土盆里的豆芽——不知何时,豆芽的茎秆更粗了,还冒出了两片小小的真叶,叶片上的光,正和豆浆碗里的热气轻轻呼应。
“好喝。”孩子放下碗,伸手摸了摸豆芽叶,“像阳台的味道,暖暖的。”李医生进来量血压,看着孩子的数值,惊喜地说:“指标又稳了!照这个进度,过阵子就能出院,去阳台看真正的菜架了!”
孩子妈妈眼眶红了,握着小安的手说:“真没想到,城里种的菜、煮的豆浆,竟成了孩子的盼头。”小安望着孩子眼里的光,又看了看诗集上沾着的光粒,忽然明白——这都市里的田园,从不是孤立的芽尖、单一的菜香,而是豆浆的暖、馒头的甜、诗里的字,还有街坊们凑在一起的心意,拧成了“救命”的力量。
夕阳西下时,小安准备离开。孩子拉着她的衣角,指着窗外:“你看,晚霞像不像阳台菜盆里的西红柿?等我出院,咱们一起等西红柿变红好不好?”小安点头,看见孩子床头的画本上,新添了一幅画:老槐树下,磨浆车旁,几个小人围着装满豆浆的碗,碗边的黄豆芽长得比人还高,顶端结着颗通红的西红柿。
走出医院,晚风带着豆浆香和菜香,吹得人心里发暖。小安抬头望向阳台的方向,仿佛能看见菜盆里的青菜正舒展叶片,西红柿秧上的果实又红了些,还有老槐树下,磨浆车旁的陶土盆里,豆芽正迎着风,和远方的孩子一起,在都市的烟火气里,悄悄生长出满是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