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享菜园的菜苗长得愈发旺盛,黄瓜藤爬满了木架,小黄瓜顶着嫩黄的花;西红柿枝桠上挂满了红透的果子,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果香。这天午后,小安正帮王奶奶摘小白菜,就见一辆印着“乡村支教”的面包车停在小院门口,下来个背着帆布包的年轻姑娘,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照片。
“请问是小安吗?”姑娘快步走来,把照片递过来,照片上是一片荒芜的山村菜园,旁边站着几个穿着旧校服的孩子,“我是山里希望小学的老师苏晴,听来支教的志愿者说,您把社区小院变成了‘救命菜园’,想请您帮个忙——山里的孩子从没种过菜,好多孩子挑食,也不懂粮食珍贵,我想带他们种点菜,让他们尝尝自己种的味道。”
小安看着照片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又望向小院里长势喜人的菜苗,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们育了好多菜苗,正好能分给孩子们。”
消息传到街坊耳里,大家都动了起来。豆腐老伯连夜筛选饱满的黄豆和菜籽,装了满满两布袋:“山里土好,这些种子准能长好!”张阿姨蒸了二十多个红薯馒头,打包好塞进苏晴的背包:“给孩子们当路上的干粮,热乎的吃着暖心。”加班姑娘则画了几十张彩色种菜手册,上面画着 step by step 的种菜步骤,还配了“菜苗会和你一起长大”的小插画。
出发那天,社区小院挤满了人。王奶奶把自己种的小白菜苗小心装在竹篮里:“告诉孩子们,这苗儿要天天浇水,等长肥了就能炒着吃。”王大爷扛来几根结实的竹竿:“给黄瓜搭架子用,山里风大,得扎稳些。”病房哥哥也来了,他把自己记录的“菜苗生长日记”递给林薇:“让孩子们看看,菜苗从发芽到结果的样子,就像他们自己慢慢长大。”
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小安和苏晴终于到了希望小学。孩子们早早在操场等着,看到竹篮里的菜苗和种子,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是西红柿苗吗?”“黄豆真的能长出豆芽?”孩子们围着小安,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小安带着孩子们在学校后的空地上翻土,教他们把菜苗扶正、埋土、浇水。有个叫小宇的男孩,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小安把一株最壮的西红柿苗递给他:“这苗儿交给你啦,等它结果,咱们一起吃西红柿好不好?”小宇攥紧小水壶,轻轻点头,蹲在菜苗旁,半天不肯挪开。
苏晴说,小宇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过,总觉得自己没人疼,吃饭也挑挑拣拣。可从那天起,小宇每天一早都去菜地,给西红柿苗浇水、拔草,还会对着苗儿小声说话。有次下大雨,他冒雨把塑料布盖在菜苗上,自己浑身都湿透了。
半个月后,小安收到苏晴发来的照片:学校的菜地里,小白菜绿油油一片,西红柿苗开了花,小宇正举着刚结出的小西红柿,笑得露出了牙。配文写着:“孩子们现在吃饭不挑食了,每天都要去菜地看看,小宇说,要等着西红柿成熟,寄给社区的爷爷奶奶尝尝。”
小安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社区小院的公告栏上。街坊们围过来,王奶奶笑着抹眼泪:“你看小宇那高兴劲儿,咱们的菜苗真的‘走’到山里,帮到孩子了!”李大爷摸着照片里的西红柿苗:“等明年,咱们多育点苗,让山里的孩子种更多菜!”
这天傍晚,小安收到小宇发来的语音,声音怯生生却带着雀跃:“小安姐姐,西红柿红了,我留了最大的一颗,等你来看。林老师说,菜苗能让人有盼头,就像我等着爸爸妈妈回家,菜苗等着结果——谢谢你把菜苗带来,它让我觉得,日子会像西红柿一样,慢慢变甜。”
小安站在社区小院的菜地里,晚风拂过菜叶,沙沙作响。她望着满院的菜苗,忽然懂得:这些带着生机的小苗,从来不是困在阳台或小院的植物,它们能“走”出钢筋水泥的都市,“走”进偏远的山村,用最朴素的生长,“救”起孩子眼里的光,“救”起对生活的盼头。而这场关于菜苗的约定,还会继续走下去,从都市到乡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让“都市归田园,种的菜能救命”,变成跨越山海的温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