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当天的社区小院,刚洒过的春雨让泥土泛着清新的潮气。李大爷正带着街坊们给育苗棚拉塑料膜,王奶奶蹲在菜畦边分拣种子,小安架起手机调试直播设备时,院门口忽然停下一辆印着“公益物资配送”的面包车。
下来个穿浅绿冲锋衣的姑娘,抱着几个鼓鼓的纸箱,笑着打招呼:“您好,我是‘田园公益社’的,之前联系过小安,来送春播的种子和农具。”
小安愣了愣,赶紧迎上去:“是公益社的朋友啊!快进来,正愁育苗的小铲子不够用呢。”
姑娘麻利地搬下纸箱,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包装整齐的蔬菜种子,还有十几把小巧的儿童锄头、印着青菜图案的育苗盆,甚至有几包专门给菜苗驱虫的天然草木灰。“我们社里听说社区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云春播’,特意准备了这些,都是社员们一起选的,适合新手种。”
街坊们围过来翻看物资,李大爷拿起一把儿童锄头,掂量着说:“这锄头做得真精致,山里的娃子们用着正合适!”王奶奶则摸着育苗盆上的图案:“这画得真好看,跟咱们小院的菜苗一模一样。”
姑娘笑着说:“这些图案是社里一位志愿者画的,她还写了份《春播小手册》,里面有催芽、育苗的步骤,配着图,孩子们看了就能懂。”说着,她从包里掏出一沓彩色打印的手册,封面画着戴着小斗笠的菜苗,旁边写着“跟着小苗种春天”。
直播准时开始,镜头里,社区小院的菜畦旁围满了人,山里的孩子们也在林薇的镜头前坐好,手里捧着刚收到的手册。姑娘主动接过小安手里的手机,帮着调整角度:“我来帮您举着吧,这样能把两边的画面都拍清楚。”
直播过程中,每当山里的孩子提问,姑娘总能精准地把镜头对准回答的街坊。小宇问怎么给种子盖“保温被”,镜头立刻切到王奶奶手边的棉布;孩子们好奇育苗棚的高度,她又把镜头转向李大爷搭的架子,连竹竿的间距都拍得清清楚楚。
评论区里,有网友注意到这个忙碌的身影:
“这位举手机的姐姐好专业啊!镜头跟得又稳又准!”
“她手里的手册好实用,求个电子版链接!”
“感觉是个懂行的,刚才提醒王奶奶盖布别闷着种子,细节控啊!”
春播到了最关键的催芽环节,姑娘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小喷壶:“这个是装温水的,催芽时用这个喷水,能控制水量,种子不容易烂。”说着,她示范着往棉布上轻轻喷水,动作熟练得像是种过多年菜。
李大爷看得点头:“姑娘懂行啊!你这喷壶选得好,力道刚好。”
姑娘笑着摆手:“都是跟着社里的志愿者学的,她教了我们好多种菜的窍门,说细节才能种好苗。”
直播快结束时,姑娘提议让两边的人对着镜头一起喊春播口号。她举着手机后退,把社区的菜畦、山里的菜地和两边的笑脸都框进画面里,镜头稳稳地定格在所有人挥着手喊“春日播种,共盼丰收”的瞬间。
送走姑娘后,小安发现她落下个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记满了种菜笔记,还夹着几张菜苗插画,画风和手册封面一模一样,最后一页写着:“希望菜苗能牵着更多人的心,让都市和田园连得更紧。”
王奶奶凑过来看笔记,感慨道:“这公益社的人真是用心,连笔记都记得这么细。”李大爷则摸着刚收到的农具:“有他们帮忙,今年的春播肯定顺顺利利,菜苗也能长得更旺。”
小安把笔记本收好,想着下次一定要联系公益社还回去。她望着菜畦里刚播下的种子,又看了看手机里回放的直播画面——那个穿浅绿冲锋衣的姑娘,正笑着帮孩子们调整镜头角度。忽然明白,“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这份温暖从不是靠某个人的力量,而是像这样,有无数心怀善意的人悄悄伸出手,用种子、用手册、用镜头里的每一个细节,把这份藏在泥土里的希望,传递得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