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步课堂”的日子一到,社区小院和山里的“共建菜园”就架起了直播设备。城里的孩子们搬着小凳子围在菜地旁的黑板前,山里的孩子坐在刚搭好的竹架下,两地的镜头对着同一处——陈老师手里那盆刚冒叶的草莓苗。
“大家看,草莓苗的叶子像小爱心,咱们给它浇水时,要绕着根浇,别溅到叶子上,不然容易生病。”陈老师边说边示范,城里的小姑娘拿着小水壶跟着学,镜头那头,小宇也蹲在自家的草莓苗旁,笨拙地模仿着浇水的动作,逗得两边孩子都笑了。
张医生趁机凑到镜头前,举着“跨区域种植对照表”念起防虫口诀:“春防蚜虫夏防蛾,草木灰水喷一喷;城里通风勤摘叶,山里避雨搭棚子。”孩子们跟着念,有的还掏出小本子记下来,有个山里的孩子举手:“张医生,我们这儿下雨多,棚子怎么搭才不会漏?”李大爷立刻接过话,拿着竹条演示:“搭成‘人’字形,雨水顺着两边流,菜苗就淋不着啦!”
课堂间隙,小张把“种植盲盒”里的樱桃番茄苗分给城里孩子,苏晴则在山里同步分发菜苗。孩子们捧着苗,隔着屏幕互相展示:“我的苗有两片叶子啦!”“我的苗茎秆是紫色的!”小安还发起了“菜苗认亲”游戏,让城里孩子和山里伙伴交换菜苗成长照片,约定每周通一次视频,分享种植进度。
下课前,陈老师让大家画下“菜苗长大后的样子”。城里孩子画的番茄藤上挂着彩灯,山里孩子画的草莓地里趴着小兔子,两地的画通过屏幕拼在一起,成了一幅热闹的田园图。小宇举着自己的画喊:“等草莓熟了,我要摘最大的寄给城里的小伙伴!”城里的孩子也纷纷响应,要把结的番茄寄去山里。
看着屏幕两端叽叽喳喳的孩子,小安忽然明白,“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救的更是成长里的孤单与隔阂。这一课,菜苗是老师,泥土是课本,让隔着山海的孩子,因共同的期待结下友谊,在互相陪伴中学会分享与守护,让田园的力量,悄悄滋养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跟着菜苗一起,向阳、向上生长。
直播刚结束,小院的孩子们就围着小安,七嘴八舌地问山里的事。扎羊角辫的萌萌举着刚画的草莓图:“小安姐姐,小宇真的能看到草莓地里的小兔子吗?我想跟他约定,等我的番茄结果,就教他用番茄做小灯笼。”
另一边,苏晴发来消息,说山里的孩子正围着她问城里的菜苗长得快不快,有个孩子还把张医生的防虫口诀抄在纸条上,系在了竹架上。李大爷看着消息乐了,翻出家里的竹条和麻绳:“下次上课,咱教孩子们编小竹牌,把口诀刻上去,挂在菜苗旁才显眼。”
王奶奶也没闲着,把晒干的苹果皮、橘子皮分装成小袋,准备下次寄给山里的孩子:“让他们也试试改良草木灰,看看山里的菜苗是不是也能长得带果香。”小张则忙着整理课堂照片,打算做成“菜苗成长手册”,给每个认养菜苗的家庭和山里的孩子都寄一本。
暮色渐浓,育苗区的菜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小安望着墙上还没关掉的直播画面——山里的竹架下,孩子们正对着镜头挥手;城里的菜地里,孩子们还在给草莓苗浇水。她忽然觉得,这堂跨越山海的田园课,早已不止是教种植,更是用菜苗当纽带,让两颗颗纯真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让“都市归田园”的温暖,在孩子们的成长里,扎下更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