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带着湿热,小安刚走进社区菜棚,就见李大爷蹲在菜药田边叹气。青绿的薄荷叶上爬着不少黑色小虫,几片紫苏叶已经被啃得只剩叶脉,连长势最旺的养心菜,叶片边缘也卷着枯黄的痕迹。
“是蚜虫和菜青虫,这几天雨多,虫害来得又急又猛。”李大爷捏起一片被啃坏的叶子,眉头皱得紧紧的,“要是喷农药,菜药就有残留,药用价值全没了;可要是不除虫,用不了几天,这一棚菜药就得全毁了!”
小安赶紧拍下菜苗的照片发到“城乡菜药互助群”,配上文字:“社区菜棚遭虫害,薄荷、紫苏受灾严重,大家有不用农药的除虫法子吗?”消息刚发出去,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村里的苏晴第一个发来语音,语气带着急:“我们村的菜田之前也闹过蚜虫,老支书有土办法!用辣椒和大蒜泡酒精,喷在菜叶上能驱虫,我这就去准备材料,让后生们送过去!”
社区居民刘叔紧跟着留言:“我退休前是农科院的,有种生物防治的法子——瓢虫专吃蚜虫,我家里还存着些瓢虫卵卡,这就给菜棚送过去!”
张医生也插了话:“除了驱虫,得给菜苗补补营养,增强抵抗力。用腐熟的黄豆水稀释后浇灌,既能当肥料,还能让菜叶更结实,虫害就不容易找上门!”
说干就干。村里的后生们骑着三轮车,载着装满辣椒、大蒜的竹筐赶过来;刘叔捧着一盒子瓢虫卵卡,手把手教志愿者们怎么挂在菜苗间;居民们从家里端来腐熟的黄豆水,小心翼翼地浇在菜药根部;孩子们则拿着小刷子,轻轻刷掉菜叶上的菜青虫,生怕碰坏了嫩芽。
老支书特意从村里赶来,蹲在菜棚里示范泡制辣椒大蒜水:“辣椒要选最辣的,大蒜得拍碎,泡上三天三夜,喷的时候兑水稀释,既能除虫,还能当叶面肥!”他一边说,一边把泡好的药液装进喷壶,对着有虫害的菜叶细细喷洒,黑色的蚜虫很快就蜷缩成了小团。
两天后,菜棚里的景象焕然一新。挂在菜苗间的瓢虫卵卡孵出了小瓢虫,密密麻麻地趴在叶片上捕食蚜虫;浇过黄豆水的菜苗冒出了新叶,翠绿的叶片舒展着,再也不见被啃咬的痕迹。小安把菜棚的变化拍成视频发到群里,大家纷纷点赞留言。
苏晴发来村里菜药田的照片:“我们照着你们的法子,用辣椒水除虫,菜苗长得可好了!等过阵子采收,给城里送些新鲜的菜药!”刘叔也留言:“我整理了份《绿色除虫手册》,把瓢虫防治、辣椒水制作的法子都写进去了,往后再闹虫害,咱们就有经验了!”
这天傍晚,小安和志愿者们在菜棚边立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绿色菜药守护公约”: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用生物防治和农家肥护菜;城乡共享除虫经验,一起守好能救命的菜药田。李大爷摸着刚长出的薄荷嫩芽,笑着说:“这虫害没白闹,倒让咱们琢磨出了护菜的好法子,还让城乡的联系更紧了!”
晚风拂过菜棚,带着薄荷和紫苏的清香。小安望着长势喜人的菜药田,心里格外踏实——从应急送药到共种共护,再到联手破解虫害难题,“都市归田园”的路上,每一次挑战都成了彼此守护的契机。那些长在土里的菜药,不仅能在需要时救命,更在一次次携手互助中,把城乡人的心意紧紧连在一起,让这份带着菜香的守护,愈发坚韧、愈发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