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暖阳终于驱散了连日的寒意,社区菜棚里的育苗盘早已绿意盎然。小安刚给薄荷苗浇完水,就接到了苏晴发来的视频电话,画面里,村里的菜药棚一片热闹——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把育好的板蓝根苗、紫苏苗移栽到菜畦里,李奶奶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精神矍铄地指挥着:“间距留宽些,苗儿才能长得壮!”
“小安姐,李奶奶上周出院啦,医生说恢复得特别好,还夸咱们当初用葛根、丹参应急做得对!”苏晴的声音透着喜悦,镜头转向李奶奶,老人笑着挥手:“多亏了城里的救命菜药,还有你们连夜送药的情分,我这把老骨头才能赶上开春栽苗!”
小安心里一暖,立刻把消息发到“城乡菜药互助群”。群里瞬间沸腾,周阿姨发来刚做好的艾草护膝照片:“等天气再暖些,我给李奶奶送过去,下地干活戴着护膝,腿不凉!”刘叔则晒出《菜药急救指南》修订版:“我加了中风应急、风寒咳嗽等5种常见急症的菜药用法,还配了彩图,咱们城乡共享仓都贴一份!”
当天下午,小安和老吴装了满满一货车的菜药苗和农具,往村里赶。车厢里,除了新培育的薄荷、板蓝根苗,还有社区居民捐的有机肥料和防虫网。“今年咱们扩大菜药种植面积,把养心菜、紫苏种在菜畦边上,既方便采摘,又能给其他菜苗驱虫!”小安指着规划图,和老吴商量着。
山路早已褪去积雪,车轮碾过松软的泥土,带着春的气息。刚到村口,就看到李奶奶和村民们在菜药棚前等候。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菜药苗搬下车,李奶奶拉着小安的手往棚里走:“我们照着你发的《春季菜药种植指南》翻了地,还施了农家肥,就等苗儿来了!”
菜棚里,张医生早已带着村里的赤脚医生忙开了。他蹲在菜畦边,演示如何移栽幼苗:“根部要带土坨,栽下去后浇透定根水,薄荷喜湿,得多留些浇水的沟!”村民们跟着学,李奶奶虽然年纪大,却学得格外认真,手里的小铲子轻轻刨土,生怕碰伤苗根。
小安和苏晴则忙着分发防虫网。“这是社区王哥捐的,用它把菜畦围起来,能防蚜虫和菜青虫,不用打农药,菜药长得更健康!”苏晴一边帮着固定防虫网,一边给村民们讲解用法,“等夏天结了种子,咱们留一部分当明年的种,剩下的分给城乡居民,让大家都能种上菜药!”
忙到傍晚,两亩多地的菜药苗都移栽完毕。夕阳洒在菜棚里,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李奶奶摘了些刚冒芽的养心菜,笑着说:“今晚给大家做养心菜鸡蛋汤,尝尝春天的味道!”
饭桌上,村民们围着热气腾腾的汤碗,聊着今年的菜药计划。老支书说:“咱们要在菜药棚边上建个小仓库,专门存放晒干的菜药和食疗食材,方便大家随时取用!”张医生则提议:“下个月办个菜药种植培训班,把选种、施肥、防虫的法子教透,让城乡的种植户都能丰产!”
小安喝着鲜美的养心菜汤,心里满是憧憬。从寒冬的紧急送药,到春日的育苗移栽,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早已超越了“救命”的意义,成了城乡人彼此牵挂、共同守护的纽带。“都市归田园”,从来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扶,而是双方携手,把土地的馈赠变成守护的力量,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温暖的诗篇。
返程时,夜色渐浓,村里的灯光星星点点。苏晴发来消息:“李奶奶说,等菜药丰收了,要带着村里的妇女做紫苏酱、养心菜干,送给社区的乡亲们!”小安看着消息,望向车窗外——田野里的菜药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仿佛在孕育着新的希望。
回到社区,菜棚里的灯还亮着。志愿者们正在给幼苗浇水,刘叔则在共享仓墙上更新《菜药种植日历》:“三月移栽,五月采收,七月留种,十月晾晒……咱们跟着节气走,保证菜药供应不断档!”小安走过去,在日历旁添了一行字:“城乡携手,共护菜药,共享温暖。”
月光洒在菜棚的玻璃上,映着嫩绿的幼苗,也映着墙上的字迹。小安知道,这场关于菜药的守护,不会随着季节结束。那些在危急时刻“救命”的菜药,那些跨越城乡的互助与牵挂,会像这春日的幼苗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生长,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让“都市归田园”的故事,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