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风带着凉意,吹得“救命菜”种植示范基地里的叶片沙沙作响。乐乐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忙着采收——今年基地的第一茬“救命菜”丰收了,翠绿的叶片装满了竹筐,在阳光下堆成了小山,连空气中都飘着清新的菜香。
“乐乐!这一垄收了两百多斤,比去年自家种的多了三成!”李大叔扛着满筐的菜走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小周拿着账本跟在后面,笑着补充:“老陈的餐馆已经派车来接了,还有几家超市也打电话来订,咱们的菜根本不愁卖!”
乐乐跟着他们往冷库走,路上遇见几个来基地参观的学生。他们是县里中学的,跟着老师来学习农业知识,看见采收的场景,都凑过来好奇地问:“姐姐,这菜为什么叫‘救命菜’呀?”乐乐蹲下身,拿起一片菜叶,给他们讲起最初种“救命菜”的缘由——从给城里孩子寄种子,到帮农户解过冬的菜荒,再到如今建成基地。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有个小姑娘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原来一棵菜能有这么多故事!我也要把它写进作文里。”乐乐心里忽然一动,转头跟小周说:“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册?既给农户们留个纪念,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救命菜’的由来。”
说做就做。接下来的几天,乐乐一边忙着协调采收和发货,一边抽空整理资料。她翻出“救命菜笔记”,里面夹着的照片、纸条、快递单,都是珍贵的素材——有小宇当初带来的社团签名纸,有城里家长寄来的相册,还有农户们写下的种植心得。
王奶奶也帮着回忆:“去年小雪你去邻县送苗,农户们非要留你吃红薯粥,还有孩子们送你的纸花,这些都得写进去。”乐乐点点头,把这些细节一一记下,还特意给老陈、小林打了电话,请他们分享和“救命菜”有关的故事。
半个月后,一本《“救命菜”的温暖故事》初稿完成了。封面是乐乐手绘的“救命菜”叶片,里面贴着真实的照片,配着朴实的文字。她把初稿拿给农户们看,李大叔翻到自己的照片,不好意思地笑了:“没想到我也能上‘书’,以后要更用心种好菜!”
这天,老陈来基地拉菜,看见这本书,立刻要了几本:“我要放在餐馆的餐桌上,让客人也看看这些故事,吃起‘救命菜’来更有味道!”小林也发来消息,说家长们想团购,给孩子们当课外读物。
乐乐站在基地的宣传栏前,把《“救命菜”的温暖故事》贴了上去。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书页上,路过的农户和孩子都停下来看,不时有人指着照片说:“这个我记得!那天我也在!”
她回到屋里,翻开“救命菜笔记”,在最新一页写下:“处暑丰收,收的是满田翠绿,更是满心欢喜;故事成册,记的是点滴过往,更是生生不息的温暖。”写完,她望向窗外——基地里的灯亮了,农户们还在忙着打包蔬菜,远处的公路上,送菜的货车正缓缓驶往城里。
乐乐知道,“救命菜”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明年春天,基地会种上更多的菜,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而这本小小的故事册,会像一颗种子,把温暖和希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