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把阳台的番茄叶晒得发亮,乐乐的手机里却传来一则让人揪心的消息——贵州山区的李老师发来照片,连续的暴雨冲坏了学校的菜地,刚长好的黄瓜藤被淹,孩子们下周的蔬菜加餐没了着落。看着屏幕里泡在水里的菜苗,乐乐立刻召集团队:“‘菜田互助银行’该派上用场了!咱们得让城市的丰收,变成山区的‘救命菜’!”
“菜田互助银行”的方案迅速落地:在城市社区设立“蔬菜捐赠点”,接收家庭多余的新鲜蔬菜;联系冷链物流,免费将蔬菜运往山区学校和困难家庭;设计“爱心积分”制度,捐赠蔬菜的家庭能累计积分,兑换种子、农具或山区特产。乐乐在公众号上发起倡议:“你家阳台的一把青菜,可能是山区孩子的一顿营养餐;他处地头的一袋土豆,或许是城市老人的一份暖午餐——让我们用蔬菜当‘货币’,让互助有迹可循!”
倡议发出当天,王阿姨就提着满满一篮番茄和黄瓜赶到社区捐赠点:“这些都是我和小娟一起种的,吃不完,给孩子们带去!”她指着篮子里最大的几个番茄:“特意留的沙瓤的,孩子们肯定爱吃!”上海夫妻则把阳台种的空心菜、生菜装了三大袋,丈夫笑着说:“去年小浩给我们寄了土蜂蜜,现在该我们帮忙了!”短短三天,各个捐赠点就堆满了蔬菜,红的番茄、绿的黄瓜、嫩的生菜,带着露水的新鲜气息,像一座“流动的田园”。
冷链车出发那天,乐乐跟着去了山区。车子刚到学校门口,孩子们就围了上来,小浩举着自制的“感谢牌”,上面写着“谢谢城市的叔叔阿姨,我们爱蔬菜!”李老师红着眼眶说:“之前暴雨冲了菜地,孩子们的午餐只能喝稀粥,这些蔬菜真是‘及时雨’!”志愿者们忙着卸菜,王阿姨捐的番茄被切成小块,拌进孩子们的米饭里,小娟咬了一口,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这是王阿姨种的番茄,和我家种的一样甜!”
“菜田互助银行”的“爱心回礼”也很快送到了城市家庭手中。王阿姨收到了小娟寄来的野生菌和手工编织的小篮子,篮子里放着一张纸条:“王阿姨,这是我和奶奶采的菌子,炖鸡汤可香了!谢谢你的番茄!”上海夫妻则收到了小浩寄的土蜂蜜和晒干的笋干,妻子捧着蜂蜜罐说:“这蜂蜜比超市买的甜多了,是带着心意的味道!”捐赠的蔬菜变成了山区的营养餐,山区的特产变成了城市的惊喜,互助的纽带在一来一往中愈发牢固。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位独居的张爷爷,用攒了半年的“爱心积分”兑换了一袋番茄种子,他说:“我一个人吃不了多少,捐菜能帮到别人,还能换种子,明年我要种更多番茄,捐给更多孩子!”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去捐赠蔬菜,孩子指着捐赠点的牌子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菜送给别人呀?”妈妈笑着说:“因为分享是最快乐的事,就像咱们种的菜,分享出去,快乐就会变多呀!”
乐乐把这些故事整理成“菜田互助日记”,发布在网上。网友留言:“从云播种到云丰收,再到现在的互助银行,‘都市归田园’已经不是简单的种菜,而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还有人说:“原来‘我种的菜能救命’不是夸张,当蔬菜变成山区孩子的营养餐,它就真的有了‘救命’的力量!”
夕阳西下时,乐乐站在山区的菜地里,看着孩子们正在补种被淹的菜苗,小浩举着小铲子说:“乐乐姐姐,明年我们要种更多蔬菜,也捐给城市的爷爷奶奶!”乐乐笑着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在《菜田故事册》上写下:“互助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当城市的阳台与山区的菜地因蔬菜相连,当陌生的家庭因分享而温暖,我们就知道,‘都市归田园’的意义,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别人的光。这些带着心意的蔬菜,不仅填饱了肚子,更温暖了人心,让互助的根系深扎大地,长出一片充满爱的森林。”
而“田园守护”联盟的新计划,已在夏夜的星光里悄然酝酿——他们想开展“菜田技能培训课”,让城市的种植高手去山区教孩子们种菜,山区的老农则来城市分享传统种植技巧,让知识在互助中传递,让守护的力量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