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清晨,阳光像被过滤过一样,温柔地穿过村头的老竹林,洒在云栖村的石板路上。石板缝里还积着浅浅的雨水,映着头顶的竹叶,风一吹,光斑就在水面上晃,像撒了把碎星星。空气里满是泥土的腥气和竹子的清香,吸一口都觉得沁人心脾,昨晚暴雨的凉意,早被这暖阳烘得只剩一丝清爽。
陆砚辞刚把院子里的竹椅搬到阳光下晒,就看见村口的方向,一个佝偻的身影慢慢走过来——是村里的老竹匠陈爷爷。陈爷爷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卷到肘部,露出布满老茧的手,手里捧着个蓝布包,包得严严实实,走几步就会轻轻按一下,像是怕里面的东西掉出来。
“陆先生,忙着呢?”陈爷爷走到院门口,停下脚步,先把蓝布包放在台阶上,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细汗——其实早上不热,那汗是走得急了,或是心里有点紧张。他笑着往院子里望了望,目光落在昨天孩子们坐过的石凳上,“昨天听娃娃们说,您教他们唱的那首《麦浪》,好听得很。”
陆砚辞迎上去,帮陈爷爷把蓝布包拎起来,包沉甸甸的,还能感觉到里面有硬物的轮廓。“陈爷爷,您这是带了什么?”他笑着问。
“是支笛子。”陈爷爷打开蓝布包,里面露出一支竹笛——竹笛是深褐色的,竹节匀称,从笛尾到笛头,粗细过渡得自然,没有一点毛刺。笛身上没有多余的装饰,只在笛尾刻了个小小的麦穗图案,刻痕很浅,却看得出来是用心雕的。“您教娃娃们写字,给他们讲那么多好听的故事,还帮村里建图书馆,我们这些老骨头看在眼里,心里都感激。我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就会做点竹活,这支笛子,是我用青溪河边长了三年的老竹子做的。”
他拿起竹笛,指尖轻轻摩挲着笛身,语气里满是郑重:“那竹子得选向阳的坡,长够三年才够结实,砍下来后要在阴凉处晾半年,不能晒,一晒就裂;晾透了再剖成竹管,用细砂纸一点点磨,磨到手感温润不扎手;然后调孔,孔的位置得按老法子算,差一分毫,音色就不对,我前前后后调了十几次,吹着试了又试,觉得音色还行,您要是不嫌弃,就收下。”
陆砚辞双手接过竹笛,指尖触到笛身时,能感觉到竹子特有的温润,还带着点陈爷爷手上的温度。他轻轻转动竹笛,阳光落在笛尾的麦穗图案上,刻痕里还留着淡淡的竹屑香。“谢谢您,陈爷爷,这笛子做得太精致了。”他说着,将笛孔凑近唇边,没有看谱,只是凭着记忆,即兴吹起了《麦浪》的开头。
笛声一出来,院子里瞬间安静了。竹笛的音色清亮,却不刺耳,带着竹子特有的天然共鸣,像山涧的流水,又像风吹过稻田的轻响,把《麦浪》里的温柔都吹了出来。吹到“小小的种子,在土里藏着希望”那一句时,笛声轻轻转了个调,像在模仿孩子们的童声,软乎乎的,听得人心尖发暖。
陈爷爷站在原地,手里还攥着蓝布包的一角,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眼睛里亮闪闪的,像是有泪光。“好听,太好听了!”他忍不住说,声音有点发颤,“比我之前做的所有笛子都好听——不是笛子好,是您吹得好,里面有感情,有娃娃们的笑声,有稻田的样子。”
不知道什么时候,院门口围了几个孩子,是住在附近的,听见笛声就跑过来了。最前面的小女孩,就是昨天带头唱歌的那个,她拉着旁边男孩的手,跟着笛声轻轻晃,然后清凌凌的童声就响了起来:“风拂过稻田,浪尖闪着光……”
更多的孩子从村里跑过来,有的还穿着拖鞋,有的手里攥着没吃完的馒头,却都安静地站在院门口,跟着笛声唱歌。悠扬的笛声,纯净的童声,混着清晨的阳光,飘出院子,飘向村头的稻田,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停下脚步,往这边望,有的还跟着轻轻哼。
节目组的摄影师刚好路过,悄悄拿起相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画面里,陆砚辞坐在竹椅上吹笛,阳光落在他身上,陈爷爷站在旁边笑着,孩子们围在院门口唱歌,背景是飘着炊烟的村庄和远处的稻田,没有刻意的摆拍,却比任何镜头都温暖。
这段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后,评论区很快就被感动的留言填满:
- 网友“青竹”:“看哭了!陈爷爷的笛子可能不值多少钱,可那是三年的老竹子,晾半年,调十几次孔,每一步都是心意!陆先生吹的不是笛,是对村民的真心,村民还的不是礼,是最纯粹的感谢——这才是双向奔赴啊!”
- 网友“麦田守望者”:“想起我爷爷了,他也会做竹活,做的竹篮总是最结实的,因为他说‘做事要用心,不然对不起手里的材料’。陈爷爷和陆先生,都是在用真心对人,这种简单的温暖,太难得的。”
- 网友“小太阳”:“昨天刚看了娱乐圈某明星耍大牌的新闻,再看这个,觉得云栖村的这份真诚,比任何奢侈品都珍贵!没有名利,没有算计,只有你对我好,我就想对你更好。”
情感博主“人间暖语”特意发了条长文,配着这段视频的截图:“我们总在追求‘有价值’的东西,觉得贵的、有名的才好,却忘了最珍贵的,往往是那些‘无价’的心意。陈爷爷的竹笛,是三年时光+无数次调试;陆先生的笛声,是真诚+用心;村民与他的互动,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对比娱乐圈的名利场,云栖村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与温暖,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奢侈品’——它不用花钱买,却需要用真心换,而真心,从来都是最难得的。”
阳光越升越高,笛声和童声渐渐停了,陈爷爷还站在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围着陆砚辞问“能不能再吹一次”,脸上的笑容一直没停。陆砚辞把竹笛递给旁边的孩子,教他们怎么握笛,指尖轻轻纠正孩子的姿势,阳光落在竹笛上,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落在陈爷爷的蓝布褂子上,把整个院子都烘得暖融融的。
没人说什么华丽的话,却都知道,这份用真心换来的温暖,会像青溪河边的老竹子一样,在岁月里慢慢沉淀,长成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