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的深夜是被月光泡软的。墨色的夜空里,星星挤挤挨挨地缀着,像撒了把碎钻,最亮的那颗挂在西山顶上,刚好对着陆砚辞的书房窗。月亮是半弯的,银辉像细纱似的飘下来,落在院角的竹篱笆上,给竹条镀了层冷白;落在青石板的缝隙里,把苔藓照得发绿;落在院心那只未完工的仙鹤木雕上,让木坯的纹路都变得清晰可见。
虫鸣是深夜的主角。蛐蛐在草丛里“唧唧——唧唧”地唱,声音忽高忽低,像在对歌;纺织娘躲在竹篱笆的牵牛花藤下,“沙沙”的声线混着夜风,成了最软的背景音;偶尔有几声狗吠从村东头传来,隔着几排房子,声音被风吹得发虚,刚冒头就消散在夜色里,倒让这静更显沉。
陆砚辞的书房里,一盏老台灯亮着暖黄的光。灯是祖父留下的黄铜底座台灯,灯罩是米白色的纱布,边缘有些脱线,灯光透过纱布漫出来,在桌面上投下一圈朦胧的光晕,把桌角的青瓷笔洗、镇纸和摊开的手稿都裹进温柔里。他坐在梨木书桌前,手里捏着一摞手稿,指尖轻轻拂过纸页,动作轻得像怕碰醒了纸上的文字。
书桌上的手稿分两摞码着,像两座小小的山,界限分明。
左边是“山民001”的手笔,用的是红星牌净皮宣,米白色的纸面上泛着细腻的纤维纹理,是他特意托林舟从上海捎来的。最上面那页是《凡人寻仙录》的最新章节,黑色钢笔字遒劲有力,横画如竹,竖画如松,连标点都透着股认真——“韩立驾驭着青竹蜂云剑,小心翼翼地进入乱星海海域”这句的“小心翼翼”,笔画特意收得轻,像真能看见韩立提心吊胆的模样。海面上的黑雾描写旁,用红色钢笔批注着:“此处需加重氛围,可加‘黑雾裹着腥气,粘在剑身上甩不脱’,突出乱星海的凶险”,红墨是一得阁的,和黑墨混在一起,倒像给文字添了层血色的紧张。纸页的边缘沾着点浅褐的茶渍,是上次写稿时不小心洒的,他没舍得扔,只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茶杯图案,当成了独特的标记。
右边的“樵夫”手稿,用的是普通的牛皮纸稿纸,比宣纸略厚些,边角已经被反复翻看磨得发卷,像被揉过又展平的枯叶。标题《麦浪》用蓝色马克笔写在稿纸顶端,字体比“山民001”的字更舒展,带着点民谣的随性,笔画末尾还留着点马克笔特有的毛边。开头几句“风吹过稻田,想起小时候的蝉,声声叫着那个回不去的夏天”,“蝉”字被划掉重写了两次,第一次写的是“知了”,被圈起来打了叉,旁边注着“蝉更有童年感”;第二次的“蝉”字写得格外大,像怕自己忘了这份柔软。“稻草人站在田埂上”这句后面,用铅笔括号标注着“此处用吉他独奏,扫弦要轻,像风吹稻草的声”,铅笔痕迹已经有些淡,是他上周修改时留的,指尖蹭过,还能摸到铅粉的细滑。稿纸的右下角,还沾着点咖啡渍——是他熬夜写词时,喝的速溶咖啡洒的,褐色的渍圈像个小小的太阳,刚好落在“等谁回家”的“家”字旁边。
陆砚辞把两摞手稿都码得齐整,连纸角都对齐了,才拿起旁边的夹子——“山民001”用的是深棕色牛皮夹,是林舟去年寄版权费时顺带寄来的,夹身上还印着“番茄小说”的小字,他没在意,只觉得棕色沉,配武侠仙侠的厚重;“樵夫”用的是嫩绿色塑料夹,是村头小卖部买的,五块钱一个,颜色像后山的新竹,衬民谣的清爽。他把夹子轻轻扣在稿纸上,指腹压了压夹口,确认不会松脱,才拿起一本“山民001”的手稿,凑到台灯下细看。
灯光落在纸页上,把字迹照得透亮,他的指尖顺着“韩立握紧剑柄”的“握”字划过,像是能摸到韩立掌心的汗。这些手稿,是他十年隐居里最贴心的伴——写“山民001”时,他会坐在院角的老槐树下,就着月光写,身边放着壶凉茶;写“樵夫”时,他会抱着吉他,边弹边写,唱到动情处,歌词纸都沾着点湿意。每一个字都藏着他的心血,像他亲手种的菜,从发芽到结果,都是自己守着的。
(平行蒙太奇:行业里的执念与等待)
· 番茄小说主编办公室(深夜十一点):
陈峰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整层楼只有这盏光,像黑夜里的孤星。他坐在黑色的真皮办公椅上,后背抵着椅靠,却没放松,肩膀还是绷着的,右手反复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指腹按出了淡淡的红印。办公桌乱得像战场——左边堆着厚厚的读者来信,信封上大多写着“致番茄小说:求找到山民001大大”;中间放着个空了的星巴克咖啡杯,深棕的咖啡渍粘在杯壁上,杯盖扔在旁边,吸管还插在里面;右边摊着张青溪县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了十几个点,从县城到各个乡镇,连“云栖村”都被圈了出来,旁边写着“2023.10 排查无结果”,红笔的墨迹都干了,边缘却被反复摩挲得发毛。
电脑屏幕亮着,停在“山民001”的作品主页,《凡人寻仙录》的更新时间还停留在三个月前,评论区最新的一条留言是十分钟前的:“山民大大,我等高考完回来,你怎么还不更啊?”陈峰盯着那条留言,手指在鼠标上悬了悬,却没点进去——他怕看到更多催更的话,更怕自己给不了读者答案。
手机突然响了,是编辑小王打来的,声音带着点熬夜的沙哑:“陈编,青溪县作协那边回消息了,说他们查了所有登记的作者,没有符合‘山民001’风格的……”
“再找!”陈峰打断他,声音里带着疲惫,却又透着股不肯放弃的劲,指节因为攥紧手机而泛白,“联系青溪县的文化站,让他们找各村的文书,问问有没有常年在家写东西的人!哪怕把整个青溪县翻过来,也要找到线索!”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地图上的“云栖村”,语气软了些,却更坚定,“小王,你知道的,‘山民001’是我们番茄的魂——没有他,仙侠分类就只剩套路文,读者留不住,我们也撑不下去。”
· 闻声音乐高层会议室(凌晨一点):
会议室的灯是冷白色的,照亮了长桌上的文件和高管们凝重的脸。投影屏幕上,“樵夫作品列表”几个大字格外刺眼,下面罗列着《青溪谣》《逆行者》《归期》三首歌,每首歌后面都跟着一串惊人的数据——《青溪谣》播放量12亿,《逆行者》公益转发破500万,《归期》蝉联闻声音乐榜冠军12周。屏幕右下角,还放着《麦浪》的demo音频波形图,起伏的线条像金色的麦浪,在冷光里泛着温柔的弧度。
总裁李涛坐在主位,手指敲着桌面,“咚咚”的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响。他手里攥着张《麦浪》的歌词打印稿,纸边已经被翻得卷起来,上面用各色笔做满了标记——红色圈出“回不去的夏天”,蓝色注着“适合00后歌手”,黑色画着旋律起伏线。“‘樵夫’刚投来的《麦浪》demo,你们都听了吧?”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旋律抓耳,歌词有画面感,连编曲的留白都刚刚好——这绝对是下一首年度金曲,能捧出下一个张捷,甚至下一个顶流!”
旁边的市场总监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点难色:“李总,我们联系了林舟先生三次,他都只说‘樵夫老师不指定歌手’,没别的信息……”
“不管用什么方法!”李涛把歌词稿拍在桌上,纸张发出清脆的响,“去查林舟的行程,去问张捷有没有线索,甚至去青溪县那些民谣酒吧打听——只要能拿到《麦浪》的演唱权,钱不是问题,资源随便给!”他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眼神里满是势在必得,“‘樵夫’是闻声的王牌,丢了他,我们就丢了半壁民谣江山,必须拿下!”
· 影视城片场(深夜十点):
片场的探照灯亮得刺眼,把古装剧的布景照得像白昼,却照不进程砚秋眼底的怅惘。她坐在蓝色的休息椅上,身上还穿着戏服——石青色的宫装,领口和袖口绣着金线牡丹,针脚细密得能数清花瓣的纹路,只是牡丹的金线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暗,贴在锁骨处,有点闷。她的头发还挽着繁复的发髻,插着支银质的步摇,走动时会“叮铃”响,此刻却安静地垂着,步摇的流苏粘在颊边,她也没拂开。
助理拿着保温杯走过来,小声提醒:“砚秋姐,还有一场夜戏,导演说准备好就开拍。”
程砚秋点点头,手却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面装着个小小的锦盒,盒子里是一片干了的银杏叶,是十年前陆砚辞在沪市颁奖礼后台给她的,说“银杏叶能存很久,像好故事”。她没拿出来,只是指尖在锦盒上轻轻摩挲着,另一只手掏出手机,点开通讯录里那个备注“陆老师”的号码——号码早已停机,头像还是十年前的山水剪影,她却每天都要打开看一次,像在确认这段过往没有消失。
“我总觉得……他没真正离开。”程砚秋突然开口,声音很轻,被片场的嘈杂盖得有些模糊,却字字清晰地落在助理耳里,“‘山民001’写《青云问道》时,碧瑶舍身救小凡的细腻,像他当年写《归期》里‘人等归期’的疼;‘樵夫’写《青溪谣》,‘旧桥等雪’的温柔,和他以前给我改歌词时的耐心,一模一样。”她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夜空,探照灯的光没照到的地方,星星很亮,“他就在某个地方看着我们,或许在写新的故事,或许在唱新的歌,只是不想被打扰。”
(现在:云栖村书房)
陆砚辞把两摞手稿轻轻放进书桌最下层的抽屉里——那抽屉是他特意加固的,里面铺着层浅蓝的棉布,怕手稿被木刺刮破。他拿出钥匙,插进锁孔——钥匙是老黄杨木刻的,柄上雕着个小小的“云”字,是他去年刻木雕剩下的边角料做的,“云”字的笔画里还留着点木蜡油的亮,是常年摩挲的包浆。轻轻一转,“咔嗒”一声,锁扣合上,他又拉了拉抽屉,确认锁牢,才松了口气。
关掉台灯的瞬间,书房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木格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银辉,像撒了把碎盐。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夜风带着后山的松针清香吹进来,还裹着点野菊花的淡苦,拂在脸上,凉丝丝的,比屋里的空气更清透。他靠在窗框上,目光扫过院角的木雕堆、竹篱笆上的牵牛花,最后落在远处的村口方向。
远山像墨染的剪影,在夜色里连成片,看不清轮廓,只有山顶的星星亮得显眼。忽然,几束昏黄的光亮从村口的盘山公路那边冒出来,像黑暗里突然睁开的眼睛,忽明忽暗的——是车灯,还带着引擎“嗡嗡”的声,隔着几百米远,声音被风吹得发虚,却还是钻进了耳朵里。光慢慢往村里移,走得很慢,大概是盘山公路不好走,车轮偶尔碾过石子,还能听见“咯噔”的响。
是《归园田居》的节目组。他们为了赶在明天清晨拍云栖村的晨雾,特意连夜从县城进山,导航在山里绕了三圈,才找到正确的路,此刻正小心翼翼地沿着窄窄的村路往村尾开,怕惊扰了村民。
陆砚辞微微皱了下眉,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窗框的木纹——他以为是晚归的村民,或者迷路的游客,山里偶尔会有驴友走错路,半夜找村支书帮忙。没多想,他顺手拉上窗户,把那点昏黄的光和引擎声都挡在外面,像关上了一道隔绝尘世的门。
转身走向卧室时,他的脚步突然顿了顿。心里莫名地泛起一丝不安,像平静的湖面被投了颗小石子,涟漪一圈圈散开——不是强烈的慌,是淡淡的沉,像想起白天张婶说“城里有综艺要来拍”的话,又像担心抽屉里的手稿会被人发现。他站在原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木柄的暖传到指尖,才稍微定了定神,继续往前走。
他不知道,那几束深夜闯入的车灯,已经像一把小锤,轻轻敲在了他坚守十年的平静上。山雨欲来的风,早就顺着车窗的缝隙吹进了云栖村,那些藏在“山民001”和“樵夫”马甲后的过往,那些他用十年时光守护的安宁,就像院角的牵牛花,看似坚韧,却经不起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很快,就要被彻底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