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下午,阳光透过文旅部会议大楼的格子窗,在铺着深灰色地毯的会议室里投下规整的光影。这间可容纳50人的会议厅内,此刻坐满了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排是文旅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的官员,中间是影视、音乐、网文领域的资深专家,后排则坐着各大平台的负责人与头部创作团队代表。这场名为“文娱行业优质内容标准制定专家研讨会”的会议,被业内视为“后整改时代行业规范化的关键节点”,而当主持人念出“核心专家——陆砚辞”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会场右侧的发言席上。
不同于以往在创作分享会上的休闲装束,这天的陆砚辞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袖口别着一枚低调的银色钢笔,手里攥着一本写满批注的牛皮纸笔记本——封面上“文娱标准草案”五个字是他亲笔写的,边角已被反复翻阅磨出毛边。作为同时在影视编剧、原创音乐、网文创作三个领域深耕并产出过《凡人寻仙录》《麦浪》等优质作品的创作者,他的出席并非偶然:过去两年,他不仅以创作者身份见证了“套路化”“侵权”等乱象对行业的伤害,更通过与基层创作者的交流,收集了近千条关于“行业规范化”的建议,这份笔记本里,藏着的正是他对文娱行业“健康生长”的深度思考。
会议进行到核心议程,陆砚辞接过话筒,没有冗长的客套,直接切入正题。他的发言以“从内容源头立规,为创新铺路”为核心,提出的三项建议既扎根行业痛点,又兼具可操作性,每一条都引发了现场的轻声讨论与点头认可:
一、影视领域:建立“剧本源头审查与扶持双机制”,掐断“劣质内容”的根
“影视行业的问题,往往藏在剧本的第一页。”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他翻开笔记本,展示出一组数据——过去三年,国内立项的影视剧本中,“魔改经典Ip”“注水套路”类占比高达45%,某部改编自的古装剧,为了迎合流量,将原着“家国情怀”的主线改成“三角恋”,甚至删减关键配角戏份,导致播出后口碑崩盘,原着作者公开质疑“这不是我的作品”。
针对这一痛点,他提出的“剧本源头审查机制”具体且务实:
- 审查维度聚焦“原创性”与“逻辑性”:影视公司立项时,需向监管部门提交“剧本原创性声明”(说明核心剧情、人物设定的原创比例,若为改编需附原着作者签字的“改编授权确认书”)与“剧情逻辑报告”(标注关键剧情转折点的合理性,避免“为虐而虐”“强行反转”的套路),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筹备阶段;若发现“魔改Ip”“抄袭融梗”,直接驳回立项,并对提交公司处以“半年内不得再申报”的处罚。
- 同步配套“原创扶持计划”:对聚焦现实题材(如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基层治理)的原创剧本,给予“立项资金补贴”(最高覆盖30%的剧本创作成本)与“编剧培训支持”(邀请业内资深编剧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设立“原创剧本交易平台”,打通“优质剧本-投资方”的对接通道,避免“好剧本因无人发现而被埋没”。
“我们不是要限制创作自由,而是要把资源向‘有诚意的原创’倾斜。”陆砚辞补充道,“去年我参与编剧的一部现实题材剧,最初因‘没有流量明星’找不到投资方,后来靠剧本口碑获得扶持,播出后收视率破1,这证明好剧本本身就有生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它一个生长的土壤。”
二、音乐领域:搭建“原创音乐认证与溯源体系”,守住“创作者的底线”
谈及音乐领域的乱象,陆砚辞的语气多了几分沉重。他提到,过去一年,国内原创音乐人投诉“侵权”的案例增长了60%:某网红未经授权翻唱独立音乐人创作的《老街灯》,将歌词改得低俗化后发布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却未支付任何版权费;更有甚者,直接“扒谱抄袭”,将原创歌曲的旋律稍作修改,就以“原创”名义发行,维权时还以“旋律相似是巧合”搪塞。
为此,他提出的“原创音乐认证与溯源体系”,核心是“用技术护权,用规则维权”:
- 技术层面引入区块链溯源:原创音乐人完成作品后,可在“全国原创音乐认证平台”上传作品音频、曲谱、创作手稿等资料,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的“原创确权证书”,记录创作时间、核心元素等关键信息,确保“作品归属可追溯,侵权行为可举证”。
- 规则层面明确“侵权处罚标准”:对未经授权的“翻唱侵权”,根据播放量、商业收益制定阶梯式处罚——播放量10万以下需公开道歉并赔偿版权费,10万以上除赔偿外,还需下架侵权作品并限制侵权账号发布权限;对“旋律抄袭”,由专业音乐评审团(由作曲家、音乐理论学者、资深制作人组成)判定相似度,若相似度超过70%且无合理授权,直接认定为侵权,侵权方需支付5-10倍于正常版权费的赔偿金,情节严重者纳入“行业黑名单”。
- 扶持层面设立“原创音乐孵化基金”:对通过认证的优质原创作品,给予流量扶持(推荐至各大音乐平台首页)与制作补贴(资助录音、混音等后期成本),同时组织“原创音乐巡演”,让小众原创音乐人有机会走向更大舞台。
“音乐是创作者用心血熬出来的,不能让侵权者‘不劳而获’。”陆砚辞举例说,他曾为一首原创歌曲维权半年,最终虽胜诉,却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如果有了这套体系,创作者不用再‘单打独斗’,侵权者也不敢再‘心存侥幸’,这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沉下心做原创。”
三、网文领域:推动“现实题材与多元创新扶持计划”,打破“同质化牢笼”
作为网文领域的“顶流作者”,陆砚辞对“玄幻套路文霸屏”的现象有着切身体会。他提到,目前国内网文平台上,“系统流”“赘婿流”“修仙流”等同质化作品占比超过60%,某平台新人作者曾向他诉苦:“不写套路文就没人看,写了又觉得自己在‘复制粘贴’,很痛苦。”
为此,他提出的“现实题材与多元创新扶持计划”,旨在“用政策引导方向,用资源鼓励突破”:
- 流量倾斜打破“套路文垄断”:要求各大网文平台每月预留30%的首页推荐位,专门用于推荐现实题材(如都市职场、乡村发展、传统文化)与多元创新题材(如科幻短篇、历史考据、非遗技艺)作品,同时降低“同质化套路文”的推荐权重,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 资金扶持降低“创新试错成本”:设立“网文创新基金”,对聚焦现实、题材新颖的作品,给予“创作补贴”(按字数发放,最高每月5000元)与“版权开发优先权”(优先推荐至影视、动漫公司进行改编);对新人作者的创新作品,还提供“导师指导”(由资深作者一对一辅导剧情架构、人物塑造)。
- 评选机制树立“创新标杆”:每年举办“全国优秀网文评选”,将“题材创新性”“现实意义”“读者口碑”列为核心评选标准,获奖作品不仅能获得奖金,还能被纳入“网文精品库”,向图书馆、学校等机构推荐,提升网文的文化价值。
“《小镇教师》《老街坊》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现实题材网文同样有市场。”陆砚辞翻到笔记本里的读者留言,“有读者说,看《小镇教师》后想去当志愿者,这就是网文的力量——我们要鼓励更多作者写这样的故事,而不是让大家都困在‘系统任务’‘打脸逆袭’的套路里。”
陆砚辞的发言结束后,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文旅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局长率先表态:“陆先生的建议,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创作实践和行业调研的‘可行方案’——既解决了当下的痛点,又为长远发展铺路,这正是我们制定标准需要的思路。”影视领域专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莉也补充道:“‘剧本源头审查’戳中了影视行业的‘病根’,过去我们总在‘播出后整改’,现在从源头立规,能少走很多弯路。”
会议尾声,主持人宣布:陆砚辞提出的三项建议,其核心精神已被纳入《文娱行业优质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将于下月正式颁布实施,届时将成为国内首部覆盖影视、音乐、网文三大领域的“优质内容标准”。
会后,文旅部相关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意提到了陆砚辞的双重价值:“陆砚辞先生首先是一位‘优质内容的实践者’——他的《凡人寻仙录》用严谨细节证明了网文的深度,他参与创作的现实题材剧用真实故事打动了观众;其次才是‘行业标准的推动者’——正因为他懂创作的苦、懂行业的难,提出的建议才既有‘专业性’又有‘人情味’。他不是在‘制定规则约束行业’,而是在‘搭建框架保护创新’,这将帮助文娱圈更快、更稳地回归‘内容导向’的正轨。”
走出会议大楼时,夕阳正洒在门前的银杏树上,陆砚辞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新增了一行小字:“标准不是终点,是让好内容发光的起点。”他知道,这场关于“优质内容”的布局才刚刚开始——从创作者到标准制定者,他要做的,不仅是产出好作品,更是为整个行业搭建一个“让好作品不被埋没、让创作者有底气创新”的生态,而这份初心,终将在《指导意见》的落地中,慢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