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门的藏书阁坐落于后山的半山腰,是一座青瓦木梁的三层楼阁,远远望去,如同嵌在青山间的一块墨玉。楼阁外缠绕着半旧的藤蔓,翠绿的叶子顺着木柱向上攀爬,遮住了部分窗棂,只在阳光透过时,漏下点点细碎的光斑;门口挂着一块暗红色的木匾,上面用古篆刻着“知微阁”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边角虽有些磨损,却更显岁月沉淀的厚重。
得到左若童的授权后,主角几乎每日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知微阁门口。负责看守藏书阁的是位姓陈的长老,年过七旬,头发花白,平日里总是捧着一本泛黄的《道德经》坐在门口的竹椅上,见到主角时,便会缓缓起身,用带着铜锈的钥匙打开阁楼厚重的木门——门轴转动时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欢迎这位特殊的访客。
推开木门的瞬间,一股混杂着旧纸、墨香与淡淡尘土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知微阁内部比外观看起来更为宽敞,一层摆放着数十排高大的木质书架,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各类典籍,从膝盖高的线装书到半人高的竹简,应有尽有。书架旁挂着木牌,上面标注着“道藏”“医典”“史籍”“异闻”等类别,方便查找;二层则存放着三一门的修行典籍,包括逆生三重的基础理论、历代长老的修行笔记,甚至还有几卷记录着“炁”之运用的手札;三层最为隐秘,据说存放着门派最核心的秘传,只有掌门与几位核心长老才能进入。
陈长老领着主角熟悉了一层与二层的布局,指着书架上的典籍,语气带着几分自豪:“知微阁的藏书,是三一门历代积累下来的宝贝,有些医典和史籍,连龙虎山都未必有完整的版本。先生想看什么,尽管自取,若是找不到,也可问我。”
主角点头致谢,目光扫过书架上密密麻麻的典籍,眼中闪过一丝真切的期待。他从穿越而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多源于记忆中的片段,而这些典籍,正是填补认知空白、理解此方天地规则的最好途径。
接下来的日子里,知微阁便成了主角的“修行之地”。他每日清晨踏入阁楼,直到夕阳西下才会离开,仿佛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了书海之中。陈长老起初还会偶尔上楼查看,却只见主角坐在靠窗的木桌前,面前摊开着三四本不同类别的典籍,手指轻轻拂过书页,翻书的速度快得惊人——往往其他人看一页的功夫,他已翻过了五六页,目光在书页上停留的时间不过一瞬,却像是已将内容完全记下。
“这……这阅读速度也太快了吧?”陈长老起初还在心中暗自嘀咕,甚至怀疑主角只是“走马观花”,并未真正理解。可当他某次看到主角手边摊开的《黄帝内经》与《道家阴阳注》时,却发现书页上用铅笔标注着几行小字——将《黄帝内经》中“经络脏腑”的理论,与《道家阴阳注》里“阴阳相生”的学说对应起来,甚至还画出了简单的示意图,标注着“肝属木,对应少阳,与胆经相表里,阴盛则阳衰,需以炁调和”。
那些标注精准而深刻,绝非“走马观花”能得出的结论。陈长老心中的疑惑稍稍减轻,却又生出新的好奇——这般快的阅读速度,还能有如此深的理解,这位客卿先生的心智,究竟有多强悍?
更让陈长老惊叹的,是主角强大的知识整合与推演能力。
有一次,主角同时阅读着三本书:一本是记录着战国时期异人争斗的《列国异闻录》,一本是讲解“炁”之属性的《炁论》,还有一本是关于地理环境的《九州舆图考》。陈长老路过时,恰好听到主角轻声自语:“齐地多水,异人多修水属性炁,故争斗时善用‘柔化’之术;秦地多山,异人多修土属性炁,更擅‘防御’与‘厚重’……地理环境影响炁的属性,进而影响修行理念,难怪战国时齐秦异人流派差异如此之大。”
这番话让陈长老顿在原地,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研究《列国异闻录》多年,却从未想过将“地理环境”与“修行理念”联系起来,而主角不过是同时阅读几本书,便轻易找到了其中的深层关联。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已远超寻常学者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站在高处、俯瞰全局的“智者”,能轻易看透事物表象下的本质联系。
还有一次,主角在阅读历代长老的修行笔记时,发现有位长老记载着“逆生三重练至二重时,易出现‘炁滞丹田’之症,需以‘温阳散’化解”,而旁边另一本医典中则提到“温阳散性燥,长期服用易伤脾胃”。主角便在笔记旁标注:“可改用‘麦冬+玉竹’煮水代茶,滋阴润燥,既解炁滞之症,又不伤脾胃,与逆生三重‘温和养炁’之理相合。”
陈长老看到这处标注时,特意翻阅了相关典籍,发现主角提出的方子不仅在医理上成立,更与逆生三重的修行特性完美契合——这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基于对“修行”与“医理”的双重理解,进行的创新推演。
起初,陈长老还隐隐担心主角会觊觎二层的逆生三重核心典籍,甚至试图窥探三层的秘传。可观察数日下来,他发现主角的阅读范围极广:从一层的《道德经》《山海经》,到二层的《炁论》《历代异人传》,甚至连角落里落满灰尘的《卜筮正宗》都翻了一遍,却很少长时间停留在逆生三重的典籍上。更多时候,他都是同时翻阅不同类别的书籍,然后陷入长久的沉思——有时会在纸上画些复杂的图谱,有时会低声念叨着什么,神情专注而深邃,仿佛在构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
“原来先生是在研究整个世界的规则,而非仅仅盯着我三一门的功法。”陈长老心中的最后一丝顾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佩。他活了七十多年,见过无数天资聪颖的弟子,却从未见过像主角这样,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吸收知识,又能以如此深的维度整合创新的人。这份学识与智慧,早已超出了“异人”的范畴,更像是一位“通才”,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
此后,陈长老再见到主角时,便会主动送上刚煮好的茶水,偶尔还会与主角探讨几句典籍中的疑问。而主角也会耐心解答,用简洁的语言点出问题的核心,往往让陈长老茅塞顿开。
夕阳西下时,主角会合上最后一本书,将典籍放回原位,然后缓步走出知微阁。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将身影拉得很长,而他的脑海中,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网络,也在每一次阅读与思考中,变得愈发清晰、愈发完整。知微阁的智慧,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为他日后在异人界的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