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慕的病好了,却像是打开了某个神秘的开关,变得格外黏人,尤其是对江以辰。只要爸爸在家,这个小家伙就像个小尾巴似的,摇摇晃晃地跟在后面,乌溜溜的大眼睛时刻追随着爸爸的身影。
这天傍晚,江以辰难得没有处理公务,坐在客厅地毯上,随手用指尖在木地板上敲击着一段他最近为某个电影配乐构思的、带有复杂切分和附点的爵士鼓节奏草案。节奏很快,变化多端,充满了即兴的色彩。
慕慕原本在玩他的软积木,听到声音,立刻抬起头,小脑袋歪着,听得极其专注。江以辰敲完一遍,停下动作,正准备拿平板记录一下灵感,却见慕慕忽然放下积木,伸出小胖手,在自己肉嘟嘟的腿上,“啪嗒、啪嗒、啪—嗒—嗒”地拍打起来。
虽然力度不均,速度也慢了许多,但那抬起落下的间隔,那处关键的停顿,竟然隐隐约约、笨拙地复现了江以辰刚才那段复杂节奏里最核心的切分模式!
江以辰准备拿平板的手顿在了半空,瞳孔微缩,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拍子,这更像是一种……本能的节奏记忆和再现?
他不信邪,又换了一段更简单但节奏型完全不同的、带三连音的片段,故意放慢速度,清晰地敲击出来。
慕慕眨巴着大眼睛,听完之后,小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努力消化,然后再次抬起小手,尝试着拍打:“啪—嗒—嗒……啪—嗒—嗒……”
三连音的雏形,竟然再次被他捕捉到了!
江以辰这下彻底确定了。他放下平板,将儿子抱到腿上,面对着自己,眼神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奇与兴奋。
“小子,”他点了点慕慕的小鼻子,语气带着他自己都没察觉的骄傲,“耳朵这么灵?”
他来了兴致,开始像做游戏一样,敲击各种不同的基础节奏型,从简单的四四拍到稍微复杂的附点节奏,甚至加入了一些休止。慕慕一开始需要反应时间,但几次之后,他模仿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率也明显提高。虽然他无法精准控制力度和速度,但那对节奏型的捕捉和再现能力,对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来说,堪称惊人。
林清音从书房出来,看到的就是父子俩一个敲一个学,玩得不亦乐乎的画面。慕慕因为成功模仿了爸爸的节奏,开心得咯咯直笑,扑进江以辰怀里撒娇。
“看来,某人的基因不是一般强大。”林清音笑着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伸手摸了摸慕慕兴奋得发红的小脸。
江以辰将儿子搂紧,下巴微扬,语气是毫不掩饰的得意:“我江以辰的儿子,自然是青出于蓝。”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高冷的“人间绝色”,只是一个为儿子天赋初显而自豪得快要上天的傻爸爸。家庭的温馨与乐趣,将外面世界的纷扰暂时隔绝。
然而,林清音的事业战场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华夏音乐数字图谱”项目启动研讨会,在一家颇具古韵的学术机构会议室举行。与会者除了“数字乐府”的核心团队,更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研究院的资深音乐学者、史学专家。
会议刚开始不久,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民间采集数据”的权重与“学术权威定本”的地位问题上。
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扶了扶老花镜,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们做‘数字图谱’,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权威、标准的华夏音乐基因库。民间流传的版本固然有其价值,但良莠不齐,讹误众多,必须经过我们严格的学术考据和筛选,以最‘正确’、最‘经典’的版本作为基准入库。否则,数据库的权威性如何保证?”
另一位年轻些的、从事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的学者立刻反驳:“王老,我认为‘权威’不等于‘单一’。民间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版本,恰恰体现了传统音乐的活态流变性。如果我们只收录所谓‘最正确’的定本,那建立的只是一个精美的标本馆,而不是有生命的‘图谱’!”
“但标准混乱,会让使用者无所适从!尤其是面向国际展示时,拿出的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另一位支持老教授的学者强调。
“精品不代表唯一!我们应该呈现的是多样性,是脉络,让使用者自己去感受、去选择,去理解传统的丰富性!”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会议室里充满了学术的火药味。
林清音作为项目负责人,安静地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她没有急于站队,直到争论暂时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她。
她站起身,走到投影前,调出了一段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视频里,是“众包校对”平台上,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对同一首《孟姜女》唱腔的演绎。有的高亢悲怆,有的婉转凄切,风格迥异,但情感同样真挚动人。
“各位老师,”林清音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如同她的古筝音色,“请大家看这段视频。我们很难说,哪一种唱法才是‘最正确’的《孟姜女》。但它们都真实地存在于华夏的土地上,都承载着特定地域人民的情感记忆。我们的‘数字图谱’,如果缺失了这些鲜活、多样的‘方言’,还能被称为完整的‘基因库’吗?”
她操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活态数据库”的设计架构图,核心位置是一个多维度、可检索、带来源标注的网状结构。
“我们不需要非此即彼。”她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包容而坚定的力量,“我们可以建立‘核心参考区’,收录经过严格考据的经典版本,满足权威性需求。同时,设立‘活态流变区’,将各种有价值的民间版本,明确标注来源、流派、地域信息,作为补充和参照。甚至,可以设置‘创新实验区’,展示基于传统元素的现代创作。”
“我们要构建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探索平台。让学术的严谨与民间的活力,在这张数字图谱上对话、共生。这才是‘活态’的意义,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真正自信的文化姿态。”
她的话语,如同在僵持的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尊重了学术权威对“根”的坚守,又肯定了民间智慧代表的“叶”的繁茂。
那位王老教授沉吟片刻,缓缓点了点头:“林小姐这个‘分区’的思路……倒是有几分道理。兼容并蓄,方能成其大。”
研讨会的气氛,终于从对抗转向了建设性的探讨。
晚上,林清音带着研讨会有惊无险、最终达成初步共识的成果回到家。江以辰正抱着已经洗得香喷喷、穿着小熊睡衣的慕慕,在客厅里进行睡前的“节奏游戏”。慕慕精神头十足,小手拍得啪啪响。
看到妈妈回来,慕慕立刻张开手臂要抱抱。
林清音接过儿子,在他脸上亲了亲,然后看向江以辰,眉眼间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与成就感。
“看来,江老师的音乐启蒙课效果显着?”她笑着调侃。
江以辰伸手,将她鬓边一丝散落的头发别到耳后,动作自然亲昵:“嗯,学生天赋异禀。”他看着她眼下的淡淡青影,语气转为心疼,“你呢?战场打扫完了?”
林清音靠进他怀里,感受着他胸膛传来的温暖和稳定心跳,轻轻“嗯”了一声:“暂时……达成共识了。不过,接下来的路还长。”
“不怕,”江以辰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笃定,“有我在。”
慕慕看着爸爸妈妈靠在一起,也开心地挥舞着小手,嘴里发出“爸~妈~”的模糊音节,然后学着爸爸平时逗他的样子,用小脑袋去蹭林清音的脸颊。
一家三口笑作一团。
学术的争论需要智慧与耐心,而家庭的温情,永远是治愈疲惫、补给能量的最佳港湾。他们的协奏曲,在各自的领域奏响,又在爱的交点,汇合成最和谐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