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的破译成果很快转化为实际的战术优势。基于他提供的精准情报,陈征决定对一支日军运输队实施伏击。
作战会议上,常超详细汇报了情报内容:“日军第18运输中队将于明日上午十时左右经过黑狼峪,护送兵力约六十人,配备两挺轻机枪。运输队载有药品、电池、医疗器械,还有可能有一些通讯设备。”
参谋长提出疑问:“黑狼峪地势险要,日军通常会加强警戒,这次为什么只派这么少的护卫兵力?”
常超推了推眼镜:“根据破译的电文,日军认为该区域已被‘肃清’,且这批物资要得急,所以冒险轻装简从。”
陈征盯着地图上的黑狼峪,沉思片刻:“这是个好机会。但我们要做到速战速决,半小时内结束战斗,否则周边据点的援军就会赶到。”
作战计划迅速制定。基于精准的情报,伏击部署异常精确:机枪手埋伏在制高点,专门压制日军机枪;突击队埋伏在弯道处,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狙击手重点瞄准军官和机枪手。
“最重要的是截断头尾,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陈征指示,“赵铁鹰,利刃小队负责打头;特务连负责截尾;主力连队从中切断。动作要快,要狠!”
赵铁鹰立正领命:“保证完成任务!”
部队连夜开赴黑狼峪。尽管战士们依然虚弱,但得知有精准情报支持,士气格外高昂。
“常科长这回可立大功了,”行军途中,小陈兴奋地对赵铁鹰说,“连鬼子有多少人、带什么武器都一清二楚,这仗好打多了!”
赵铁鹰却提醒道:“情报再准,仗还是要靠我们一枪一弹打。不能轻敌!”
到达伏击点后,各部按计划进入阵地。利刃小队埋伏在队伍最前端,任务是第一时间消灭日军指挥官和机枪手。
黎明时分,一切准备就绪。战士们隐藏在岩石和灌木后,枪口指向山路,静静等待猎物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九点五十分,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
“准备!”命令通过手势悄无声息地传递。
十点整,日军运输队准时出现在视野中。打头的是三辆摩托车,后面跟着五辆卡车,最后又是两辆摩托车压阵。与情报完全一致。
赵铁鹰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很快找到了目标:一名日军中尉坐在第一辆卡车的副驾驶座上,正打着哈欠;两挺轻机枪分别架在第二和第四辆卡车上。
他向狙击手做了个手势,示意优先消灭军官和机枪手。
运输队毫无戒备地进入伏击圈。当第一辆卡车驶入弯道时,赵铁鹰果断开枪——这是攻击信号!
枪声一响,狙击手同时开火。日军中尉应声倒地,两名机枪手也几乎在同一时刻被击毙。
“打!”各部按计划发起攻击。
利刃小队集中火力打击前部车辆,特务连截住后路,主力连队则从中切断日军队伍。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完全按照预案进行。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精准打击打懵了。军官第一时间被击毙,机枪手还没来得及开火就丧命,队伍被截成数段,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小陈带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抢夺物资。他们迅速接近卡车,用刺刀撬开车篷,果然发现了大量药品和电池。
“队长!都是好东西!”小陈兴奋地喊道,“还有两台完好电台!”
赵铁鹰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回应:“快搬!注意安全!”
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由于情报准确,部署得当,八路军以极小代价就控制了局面。大部分日军在最初几分钟内就被消灭,少数负隅顽抗的也被迅速清除。
二十五分钟后,战斗基本结束。战士们开始快速搬运物资。
“队长,发现一个活口!”孙猛押着一个受伤的日军士兵过来,“看样子是个报务员。”
赵铁鹰立即命令:“带回去!常科长肯定感兴趣。”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枪声——日军援军到了!
“按计划撤退!”赵铁鹰果断下令,“能搬多少搬多少,搬不走的烧掉!”
战士们背着、扛着物资,迅速向预定路线撤退。最后撤离的战士点燃了剩余车辆,冲天的火光和浓烟阻碍了追兵的视线。
一小时后,部队安全返回根据地。清点战果:击毙日军五十八人,俘获一人;缴获药品二十余箱、电池三十多组、医疗器械两套、电台两台以及其他物资若干;己方仅轻伤三人。
“打得太漂亮了!”陈征亲自迎接凯旋的部队,“这是我们近年来代价最小、战果最大的一仗!”
庆功会上,常超成了英雄。战士们轮流向他敬酒:“常科长,你这情报太准了!简直像在现场指挥似的!”
常超谦虚地摆手:“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前线同志英勇作战,再好的情报也是白纸一张。”
被俘的日军报务员经过审讯,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他证实八路军破译的情报完全准确,并表示日军高层已经开始怀疑有内鬼,完全没想到是密码被破译。
“你们八路军...怎么可能...”俘虏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常超通过审讯还得知,日军因为这次损失,将更换通讯密码和频率。他立即着手研究新的破译方法。
这次精准伏击的影响远不止于战术层面。缴获的药品及时救治了许多伤病员,电池保证了通讯畅通,电台增强了通讯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大家看到,八路军不仅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生存,还能主动出击,以极小代价取得重大战果。
“看来小鬼子也没什么可怕的!”战士们信心倍增,“咱们有常科长这样的‘千里眼’,鬼子往哪儿跑都知道!”
群众中也传开了:“八路军有了能人,能掐会算,鬼子要倒霉了!”
基于这次成功经验,陈征指示各部队要更加重视情报工作,配合常超的通讯科开展行动。
常超则更加忙碌了。他不仅要破译电文,还要培训新人,建立更完善的情报分析和传递体系。
一天深夜,赵铁鹰找到仍在工作的常超:“老常,歇会儿吧。你看你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
常超摘下眼镜揉揉眼:“就差一点了。鬼子换了新密码,我得尽快摸清规律。”
赵铁鹰递过一个烤红薯:“趁热吃。这是老乡特意送来的,说是给‘能掐会算的常科长’补补脑子。”
常超感动地接过红薯:“群众太好了...我们更得努力工作,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两人坐在电台旁,边吃红薯边聊。
“说真的,老常,”赵铁鹰语气认真,“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以前我们打仗像瞎子摸象,现在有了你们,眼睛亮了,耳朵灵了,打起来顺手多了!”
常超叹口气:“可惜高队长没能看到这一天...他牺牲前最挂念的就是情报工作。”
赵铁鹰沉默片刻,坚定地说:“所以我们更要继承他的遗志,把工作做得更好!”
这次精准伏击成为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八路军开始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有了情报优势,他们能够精准选择目标,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果。
日军则陷入困惑和恐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八路军总能精准找到自己的弱点,开始疑神疑鬼,甚至内部互相猜疑。
常超的突破不仅带来了战术上的胜利,更在心理上打击了敌人,鼓舞了自己。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智慧和技术的较量正在改变着力量对比。
随着更多胜利的取得,根据地的处境逐渐好转。药品缓解了医疗危机,电池保证了通讯畅通,缴获的粮食和物资帮助度过了春荒。
所有这些变化,都始于那个煤油灯下熬夜工作的身影,始于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电文。常超和他的通讯科,正在用智慧和毅力,为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开辟着新的道路。
精准伏击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情报工作的深入,更多精彩的好戏还在后头。在这个技术与智慧较量的战场上,常超和他的同志们正在书写着抗战中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