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本在新夏印刷的《诗经》带着墨香递到江辰手中时,
他指尖抚过粗糙纸页上“关关雎鸠”的字样,
恍惚间听见了文明血脉重新流淌的声音,
这座刚刚点亮工业火光的城市,
终于开始修复比钢铁更珍贵的东西——
人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废墟中的寻宝人
新成立的“文化抢救办公室”只有五名成员,却配备了整个联盟最精良的防护装备和运输工具。办公室主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陈源,战前曾是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大灾变时因在地下书库整理资料侥幸生还。此刻他正小心翼翼地从辐射废墟里捧出一本碳化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泪水顺着防护面具内壁滑落。
“小心!东区发现战前市立图书馆地下仓储层!”对讲机里传来勘探队员激动到变调的声音。
当江辰带着林薇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是令人窒息的场景——在混凝土碎块掩埋下,竟保存着整整三层藏书库。尽管大部分纸质资料已被湿气侵蚀,但密封在特殊容器里的微缩胶卷和防辐射资料库却奇迹般幸存。
“这是……《永乐大典》残卷?!”陈源颤抖着捧起一盒胶卷,几乎跪倒在地。旁边几个年轻勘探队员不解地看着老学者失态的模样,直到林薇轻声解释:“这本书曾经收录了华夏七千种典籍,相当于保存了半个文明。”
第二节:图书馆的灯火
修复后的希望堡地下三层被改造成恒温恒湿的图书馆核心区。数百名抄写员日以继夜地工作,将抢救回来的资料一字一句誊抄到特制的鞣制兽皮上。
但最令人震撼的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文明灯塔”——一座新建的圆形图书馆。当雷娜第一次踏进这里时,这位习惯了战场喧嚣的女战士竟下意识放轻了脚步。
高达二十米的环形书墙如山脉般绵延,数以万计的兽皮卷轴和再生纸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分类陈列。最中央悬挂着用十万片回收处理器芯片串成的吊灯,通电后流淌着星河般的光芒。
“这些书架会旋转?”雷娜惊讶地发现每个书架都装有精密的齿轮装置。
“是元首设计的。”林薇指向顶层,“他说要让每个求知者站在地面就能触碰到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三节:活字重生
在图书馆地下的印刷工坊里,散发着松油与墨汁混合的气味。从废墟中挖掘出的老式印刷机经过改造,正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
“油墨浓度还是不够。”负责技术的青年皱着眉,脸上沾满墨渍。他们试验了三十多种配方,最后发现混合变异松树的树脂和炭粉效果最佳。
当第一版《三字经》试印时,整个工坊突然安静。带着毛边的纸张从滚筒间滑出,“人之初”三个略显斑驳的汉字在灯光下如同新生婴儿的啼哭。老印刷工王师傅突然对着纸页深深鞠躬,这个动作很快传染了整个工坊。
第四节:文明的夜晚
令人意外的是,图书馆开放首日最受欢迎的竟是儿童阅览区。许多父母不识字,却固执地带着孩子抚摸书页。有个小女孩指着《山海经》插画里的九尾狐,怯生生地问:“妈妈,这是真的吗?”
年轻的母亲红着脸答不上来,恰好在旁巡视的江辰蹲下身:“这是祖先想象的天地,比真实更珍贵。”他随手翻开《诗经》,轻声念诵“蒹葭苍苍”,周围渐渐聚拢的民众眼睛里,渐渐浮起不曾有过的光彩。
第五节:暗流与微光
当然也有争议。在资源分配会议上,有官员质疑:“花费这么多电力维持图书馆,不如多开两条生产线。”
雷娜当场拍案而起:“没有这些书,我们和只会啃骨头的变异体有什么区别?!”她的战斧劈进会议桌,震住了所有反对声。
而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夜晚。当印刷版《基础算术》发到各个聚居点时,曾经只能靠摆石子计数的老人颤抖着戴上老花镜;当《赤脚医生手册》配发给巡回医疗队,许多失传的急救知识重新拯救生命;当《土壤改良概论》传到农场,老农们第一次明白轮作的科学原理。
第六节:星火相传
新月之夜,图书馆举办了首场诗歌朗诵会。起初只有零星几个学者,后来渐渐聚集起士兵、工人、农夫。当铁匠老王磕磕绊绊地念出“床前明月光”时,满场寂静,只有夜风拂过书页的轻响。
最后江辰走到中央,没有念诗,而是讲述《史记》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当他说到“三千越甲可吞吴”时,黑暗中无数眼睛亮如星辰。
散场时,林薇在整理资料发现异常——每本借阅的书籍都被细心包上了兽皮书衣,某些书页边缘画着小小的理解符号。她在《论语》扉页看到一行歪扭的字:“明天要教女儿认字。”
终章:不灭的灯
深夜的元首办公室,江辰摩挲着新印的《世界文明史》,对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轻声道:
“武器能夺回土地,但只有这些……”他指尖轻叩书脊,“能让我们重新成为人。”
远方的废土依旧危机四伏,但这座城市终于点亮了比聚变核心更恒久的光——
当某个孩子指着星空说出“银河”而不是“发光的天裂”,
当母亲们用“愚公移山”代替掠夺者的残暴故事哄睡,
当战士们高喊“岂曰无衣”冲向战场,
文明的基因已完成最艰难的复苏。
印刷机的轰鸣与图书馆的寂静,共同组成了新夏最动人的协奏曲。这声音很轻,轻得被工业区的喧嚣遮盖;这声音很重,重得足以托起整个种族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