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胡尘汉月:乱世歌行(新篇)

第六章 社区传艺与老物新声

“丝路技艺小展” 在学校展出一周后,社区居委会的王主任特意来到学校 —— 她从家长口中听说了展览的事,还看到了孩子们编的竹篮和陈雨的故事册,特意来邀请同学们把展览 “搬” 到社区活动中心,让更多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也能感受老手艺的魅力。

“咱们社区里好多老人都见过老竹编,” 王主任笑着对张老师和同学们说,“要是能让孩子们给老人们讲讲竹编背后的丝路故事,再教大家编个简单的小挂件,肯定特别有意义。”

陈雨和李明一听,立刻举双手赞成。“我可以带着故事册,给爷爷奶奶们讲梦里的晋商货栈!” 陈雨兴奋地说。李明也跟着补充:“我还能教大家劈竹丝,虽然我编得不好,但基础步骤还是会的!”

张老师和周师傅商量后,决定一起筹备社区版的 “丝路技艺体验展”—— 除了原有的竹篮、故事册和照片,周师傅还提议带上家里珍藏的 “汉月竹编老物件”:一把光绪年间的竹刀、一个民国时期的水滴纹竹编果盘,还有他太爷爷当年跟着晋商走西口时用过的竹编行囊。“这些老物件,比我讲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能让大家真正摸到‘历史的温度’。” 周师傅说。

社区展览开幕那天,活动中心里热闹得像过节。老人们早早地坐在长椅上,孩子们则围在展台前,好奇地打量着那些老竹编物件。周师傅把光绪年间的竹刀放在展台上,刀身虽然有些斑驳,但 “晋商李记” 的刻字还能隐约看清。“这把刀,是我太爷爷年轻时从晋商手里换来的,” 周师傅指着刀身,“当年他跟着晋商去草原送竹编,这把刀帮他劈了十年竹丝,编了上千个竹篮。”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凑过来,轻轻摸了摸竹刀,眼眶突然红了:“我小时候,我爹就用这样的竹刀编竹篮,那时候家里的米缸、菜篮都是他编的,后来他走了,刀也不知道丢哪儿去了……” 陈雨赶紧递过故事册,翻到晋商货栈的插画:“奶奶,您看,这就是当年编竹篮的场景,和您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吗?” 老奶奶看着插画,慢慢点头:“一样,一样…… 那时候我爹编竹篮,也会在上面编这样的水滴纹,说装东西不漏。”

另一边,李明正带着几个社区孩子体验劈竹丝。他像周师傅教他那样,先给孩子们讲选竹的技巧,再示范如何握刀:“你们看,刀要轻轻贴在竹面上,手腕用力,不能用胳膊硬砍,不然竹丝会断。” 一个小男孩跟着尝试,虽然竹丝劈得歪歪扭扭,但脸上满是兴奋:“原来编竹篮这么难!比玩玩具有意思多了!” 李明笑着说:“这就是老手艺的厉害之处,每一步都要用心,才能做好。”

陈雨则在展台旁,给老人们讲《汉月竹编故事册》里的故事 —— 从第一次梦回货栈,到博物馆的 VR 体验,再到学校的竹编课。“现在我们编的竹篮,虽然不如以前的实用,但我们想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陈雨指着故事册最后一页的插画,那是同学们围着周师傅学编竹篮的场景,“您看,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愿意学老手艺,以后再也不会让它丢了。”

一位老爷爷听完,笑着说:“好啊,好啊!以前总担心老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到你们这么用心,我们就放心了。以后社区要是再办这样的活动,我们这些老人也能来帮忙,给你们讲讲以前的故事。”

活动快结束时,社区居民们自发地围在一起,有人提议成立 “社区丝路技艺小课堂”,每周请周师傅来教大家编竹编,让孩子们跟着学,老人们则来分享过去的故事。“这样既能传手艺,又能留故事,多好啊!” 王主任笑着说,大家纷纷举手赞成。

夕阳西下,同学们收拾展品时,周师傅看着热闹的场景,对张老师说:“以前总觉得老手艺要断了,现在才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讲,它就不会断。这些孩子,就是老手艺的新希望。” 张老师点点头,看着陈雨和李明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在学手艺,还在把手艺背后的故事传出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 不仅要传‘技’,还要传‘魂’。”

陈雨抱着故事册,看着社区居民们依依不舍的样子,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张老师,周师傅,我们能不能把社区老人们讲的故事,也画进故事册里?这样故事册就更完整了,能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一直在我们身边。” 周师傅笑着点头:“好主意!这些故事,都是汉月竹编的一部分,应该被记下来。”

回家的路上,李明对陈雨说:“以后我要跟着周师傅好好学编竹编,争取编出一个和老物件一样好的竹篮,送给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陈雨笑着说:“那我就把这些故事都画进故事册,让更多人知道,‘胡尘汉月’的故事,还在继续。”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竹篮和故事册,在余晖中闪着淡淡的光。他们知道,这只是老手艺传承的一小步,但只要他们一直走下去,就一定能让 “汉月竹编” 的丝路记忆,在更多人的心里扎根、发芽,一直传下去。

UU阅书推荐阅读:
UU阅书搜藏榜:
UU阅书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