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胡尘汉月:乱世歌行

第十七章 国展亮瑰宝 传承谱新章

次年春天,北京国家博物馆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特展” 展厅内,人头攒动。在 “民族交融” 展区的核心位置,百年经筒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独立展柜中,柔和的灯光打在泛黄的竹丝与温润的青羊毛上,筒身外侧 “周老栓”“巴特尔” 的刻字清晰可见,展柜旁的屏幕循环播放着经筒的百年故事 —— 从清末草原的沙暴重逢,到巴氏家族的世代守护,再到当代的全球传承,每一个画面都让观众驻足流连。

开展当天,周师傅、库尔曼带着周明、帖木儿和巴特,作为经筒传承人与蒙古族文化代表,受邀出席开幕式。周师傅穿着藏青色的汉式长衫,手里握着那半截传承百年的竹刀碎片;库尔曼身着深蓝色蒙古袍,腰间挂着巴特尔传下的铜制羊毛梳;周明和帖木儿则穿着融合竹编纹样与草原卷草纹的新中式服装,巴特也特意换上了蒙古国传统的 “德力格尔” 长袍,五人站在经筒展柜前,成了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 “风景线”。

“这就是那只跨越百年的混编经筒?” 一位带着孙子来观展的北京老人,指着展柜里的经筒,轻声问道。周师傅笑着点头,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经筒故事集》,翻到周老栓与巴特尔编经筒的插画页:“大爷,您看,这经筒是清代晋商竹编匠人周老栓,和草原羊毛匠人巴特尔一起编的,里面藏着他们的手艺要诀,还有汉蒙民族的情谊。”

老人的孙子凑过来,指着插画里的胡杨林:“爷爷,我知道这个!我在‘云上经筒’平台上学过编迷你经筒,周明哥哥还教过我劈竹丝呢!” 周明听到声音,笑着递过一个自己编的迷你经筒挂件:“小朋友,这个送给你,以后看到它,就能想起这只百年经筒的故事啦。”

展厅的另一侧,专门设置了 “混编技艺活态展演区”。库尔曼坐在羊毛毡上,手里拿着草原特有的蓝刺头与茜草,现场演示 “胡汉青” 染色技艺 —— 煮沸的染液在陶瓮里泛起泡沫,他将白色羊毛放入染液中,轻轻搅动,不一会儿,羊毛就染上了温润的青色,引得观众阵阵惊叹。周师傅则在一旁演示 “三细法” 劈竹丝,楠竹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细如发丝的竹丝簌簌落下,他还不时停下来,教观众分辨竹丝的粗细:“编经筒的竹丝,要细到能透光,这样和羊毛编在一起,才会既有韧性又显精致。”

周明和帖木儿负责 “亲子体验区”,教家长和孩子编最简单的混编挂绳。一个来自深圳的小女孩,在帖木儿的指导下,用粉色羊毛和浅绿色竹丝编了一条挂绳,挂在妈妈的包上:“妈妈,这条挂绳里有草原的羊毛和汉地的竹丝,就像经筒一样,是友谊的礼物!” 帖木儿笑着点头:“以后你还可以在‘云上经筒’平台上,和蒙古国的小朋友一起编更大的作品呢。”

开展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特意提到了这只经筒:“百年经筒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中华文明包容互鉴的生动见证。它从草原石龛走向国家博物馆,从民族传承走向全球传播,告诉我们: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古老的手艺活在当下,让跨越民族的情谊连接未来。”

当天下午,“跨国传承论坛” 在展厅内举行。周师傅和库尔曼坐在论坛台上,通过视频连线,与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娜仁老师、俄罗斯的索尼娅、澳大利亚的马克一起,分享混编文化的传承故事。马克在视频里展示了 “跨洲混编挂毯” 的最新进展:“我们已经收到了来自 12 个国家的传承人作品,下个月就能完成拼接,到时候会在悉尼博物馆办展,让更多人看到经筒背后的跨国情谊。”

娜仁老师也带来了好消息:“我们学校已经把混编技艺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不仅学编羊毛,还学汉语,学经筒的故事。上个月,巴特还带着中国孩子编的‘双经筒挂毯’,在蒙古国的非遗展上做了分享。”

论坛结束后,不少文化机构和高校纷纷向周师傅发出邀请,希望能合作开展混编文化研究与教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说:“我们想把经筒的故事纳入‘民族考古’课程,让学生们知道,民间的小手艺里,藏着大文化、大历史。”

闭展时,夕阳透过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洒在经筒展柜上,给竹丝与羊毛镀上了一层金边。周师傅和库尔曼带着孩子们,在经筒前合影留念。周明看着展柜里的经筒,突然说:“爸,库尔曼叔叔,咱们以后可以在‘云上经筒’平台上,开一个‘经筒数字博物馆’,把经筒的每一根竹丝、每一缕羊毛都拍下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近距离‘触摸’它。”

帖木儿补充道:“还要邀请全球的艺术家,以经筒为灵感创作作品,举办‘经筒艺术展’,让混编文化以更多样的形式传播。”

周师傅和库尔曼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只从草原石龛里走出来的经筒,早已超越了 “文物” 的定义 —— 它是手艺的载体,是情谊的象征,是民族交融的见证,更是全球传承的纽带。从周老栓与巴特尔的沙暴相遇,到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亮相,百年时光里,变的是经筒的 “身份”,不变的是传承的初心,是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文化温度。

离开国家博物馆时,周师傅回头望了一眼展厅的方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周老栓牵着马走在草原商道上的身影,看到了巴特尔守在石龛旁的身影,也看到了未来无数传承人继续编织故事的身影。这些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画卷,而这幅画卷,还在继续延展 ——

或许明年,“跨洲混编挂毯” 会在悉尼博物馆展出;或许后年,“经筒数字博物馆” 会吸引 millions of 全球用户;或许十年后,周明、帖木儿、巴特的孩子们,会带着新的混编作品,站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讲述经筒的新故事。

风从长安街上吹过,带着春天的暖意。周师傅握紧了手里的竹刀碎片,库尔曼也摸了摸腰间的羊毛梳 —— 这两样传承百年的信物,与展柜里的经筒一起,正见证着一个新的传承时代的到来:一个让古老手艺活在当下,让民族情谊连接世界的时代。

UU阅书推荐阅读:
UU阅书搜藏榜:
UU阅书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