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天目山在经历了“惊蛰”行动的惨烈与辉煌后,迎来了一个异常沉重的黎明。胜利的捷报与牺牲的名单同时摆在了宋希濂的案头。兵站攻克,敌军受创,武汉正面压力得以缓解,但精锐的伤亡和弹药的巨量消耗,也让根据地元气大伤。日军疯狂的报复性反扑虽被击退,但更大的威胁已如乌云压顶。宋希濂和他的指挥部,必须在胜利的余晖与牺牲的阴影中,迅速评估局势,应对即将到来的、更严峻的挑战。
师部岩洞内,气氛凝重。参会者包括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徐锐、林婉华、王民生等人。人人脸上带着疲惫、悲痛,以及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深深的忧虑。
张云鹤首先汇报,声音沙哑:“师座,各位。‘惊蛰’行动,我主攻营和‘猎影’突击队,经一夜血战,成功攻克‘鹰嘴尖’兵站,毙伤日军二百一十七人,俘三十九人,缴获步枪两百余支、轻机枪十挺、弹药粮食一批,并彻底摧毁其弹药库和部分设施。达成预定作战目标。”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下去,“但我部伤亡……很大。主攻营伤亡一百零八人,其中阵亡四十二人,重伤二十一人,许多都是老兵骨干。‘猎影’突击队伤亡二十三人,阵亡九人,重伤七人,损失惨重……”
高天亮补充,眼眶泛红:“牺牲的队员,都是攀爬、渗透、爆破的好手,培养一个极其不易……这笔账,一定要跟鬼子算清楚!”
赵锡田汇报阻击情况:“打援部队成功阻滞东西两路日军援军,予敌重大杀伤,估计毙伤敌近百人。我部伤亡三十余人。”
王民生汇报后勤:“弹药消耗巨大,特别是炮弹和手榴弹,库存已降至危险水平。缴获的物资部分弥补了消耗,但无法完全补充。药品消耗也很大。”
林婉华汇报医疗:“野战医院超负荷运转,重伤员救治压力巨大,盘尼西林等特效药再次告急。”
李慕华综合情报:“日军赤坂联队遭此重创,异常恼怒,但其当前兵力不足以立即组织更大规模报复。然而,根据截获的零星电文和‘戚七’渠道的消息,华中日军司令部已高度关注天目山方向,很可能从武汉前线或其他地区抽调部队,加强围剿力量。真正的风暴,可能在酝酿中。”
徐锐汇报内部情况:“部队士气总体高昂,但伤亡带来的悲痛情绪和疲劳感需要疏导。对新补充兵员的思想教育和审查必须加强。”
周明远强调:“当前首要任务是稳定军心,表彰英模,妥善安置烈士和伤员,尽快恢复部队战斗力。政治工作要跟上,要让大家明白,牺牲是为了更大的胜利,是为了武汉的弟兄,为了国家!”
众人经过深入讨论,一致认为:“惊蛰”行动战略上取得了成功,有效牵制了敌军,但战术上代价巨大,根据地短期内不宜再组织大规模出击,应以休整补充、巩固防御为主,同时密切关注日军动向,准备应对更残酷的围剿。
宋希濂最后总结,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痛而坚定:“弟兄们的血,不会白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武汉方向的喘息之机,换来了敌人的恐惧和重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化悲痛为力量,舔舐伤口,重铸利剑!命令:”
“一、部队休整与补充: 各团立即调整部署,轮换休整,补充兵员弹药(优先补充伤亡较大的单位)。周政委、李参谋,立即制定英模表彰方案,隆重安葬烈士,抚恤家属,全力救治伤员。”
“二、防御巩固: 张团长、赵团长、马团长,立即加固前沿阵地,完善雷区、障碍物,预防敌报复性炮击和偷袭。”
“三、情报与预警: 李参谋、徐科长,动用一切手段,严密监控日军调动迹象,特别是是否有新的番号部队调入我当面之敌序列。务必提前预警!”
“四、后勤与医疗: 王处长、林处长,想尽一切办法筹措弹药、药品和过冬物资。我将再次尝试通过特殊渠道争取援助。”
“五、政治动员: 周政委负责,开展‘学英模、练精兵、报血仇’活动,激励士气,准备迎接更艰苦的战斗!”
“散会!立即执行!”
命令下达,根据地迅速行动起来。隆重的追悼大会在野战医院旁的山坡上举行,周明远主持,宋希濂亲自宣读祭文,沉痛悼念牺牲将士,誓言血债血偿。表彰命令下发,立功人员受到嘉奖。政工干部深入连队,与战士们谈心,化解悲伤情绪。后勤部门全力运转,分发缴获的物资,尽量改善伙食。
宋希濂沟通系统。此次成功完成重大牵制任务并造成敌军重大损失,获得了可观的积分。他立即进行了针对当前最紧迫需求的兑换:
【兑换:“盘尼西林(加强效价)” x 800支,“磺胺嘧啶” x 4000片,“血浆(基础型)” x 100单位,“手术器械套装” x 5套,“高热量营养剂” x 1000份,“82mm迫击炮炮弹” x 200发,“7.92mm重机枪子弹” x 发。】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重庆统帅部嘉奖部分到位,加上“戚七”渠道冒死抢运)。】
这批物资,尤其是珍贵的药品和弹药,如同久旱甘霖,极大缓解了医疗和后勤压力,稳定了部队情绪。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接到赤坂联队惨败的报告,震怒异常。
“八嘎!废物!蠢货!一个加强兵站,竟然被支那军一夜之间端掉!赤坂这个蠢货,应该切腹谢罪!”松井咆哮着。
参谋长在一旁谨慎道:“司令官阁下,天目山支那军战斗力远超预估,其指挥官宋希濂用兵刁钻,且似乎总能获得某种补充。如今武汉战事正处于最关键阶段,兵力捉襟见肘。是否暂缓对天目山的攻势,待武汉战事平息后再集中力量解决?”
“不行!”松井断然拒绝,“天目山已成心腹大患!其存在严重威胁我后方交通线,牵制我大量兵力,更在国际上散布谣言,损害帝国声誉!必须尽快铲除!”
他盯着地图,目光阴鸷:“从第13师团抽调一个步兵联队,配属一个山炮大队,紧急增援赤坂!命令特高课,加紧对天目山内部渗透,寻找其弱点。同时,请求航空兵加大轰炸力度,摧毁其工事和物资!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宋希濂的人头!”
一道更残酷的围剿命令,从南京发出。
重庆军委会的嘉奖电和少量补充物资(部分由系统兑换合理化)抵达天目山,带来了统帅部的肯定,但实际物资对于巨大的消耗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负责联络的参谋私下向李慕华透露,武汉方向压力巨大,兵员、弹药补充极其困难,希望天目山部队能继续克服困难,独立坚持。
现实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宋希濂心头。
通过陈嘉庚等人的努力,天目山部队揭露日军细菌战和顽强抗战的事迹,开始在海外华侨和部分国际友人中小范围传播,引发同情和声援。一些华侨团体开始捐款捐物,但运输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物资难以送达。英美等国官方态度依旧暧昧,但部分媒体和民间团体对日军暴行的谴责声有所升高。这微弱的国际声援,虽无法立即改变战局,但如同一丝曙光,带来了道义上的支持。
傍晚,李慕华再次收到“戚七”的密信。信中对“惊蛰”行动的成功表示祝贺,但对天目山面临的严峻形势表示深切担忧。
“宋将军勋鉴:惊蛰一役,扬我军威,可敬可贺!然,据悉,日军震怒,已决意抽调精锐,加强围剿。不日将有第13师团之波田支队(注:历史上为台湾混成旅团,此处可虚化处理)一部驰援,规模空前,贵部处境将极度艰难。另,敝处获一批紧要物资(药品、电台零件、特种钢材),然运输通道遭敌严密封锁,难以送达。盼贵部能设法出兵,袭扰某段铁路线(附详细坐标及时刻表),或可创造转运契机。此举风险巨大,望慎酌。又及,国际舆论于贵部渐趋有利,望坚持到底!”
这封信,既带来了极坏的消息(日军增兵),也带来了一个极具诱惑又风险极高的合作提议(协同破交以获取物资)。
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三人对着密信和地图,陷入沉思。
出兵袭扰铁路,配合“戚七”转运物资,能获得宝贵补给,但必然暴露部队位置,可能招致日军重点打击,甚至落入陷阱。不出兵,则物资难以获取,部队难以久持。
“风险太大!”周明远首先反对,“部队刚经历恶战,急需休整。此时出兵,若中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李慕华分析:“但‘戚七’提供的坐标和时机很具体,成功可能性存在。物资对我们太重要了,尤其是药品和电台零件。”
宋希濂沉思良久,目光锐利:“富贵险中求!但不能蛮干。高天亮的‘猎影’队损失大,但骨架还在。可以让他们去!”
他做出决定:“回复‘戚七’,同意配合。但由我部派出精干小分队执行破交任务,其运输队必须准时抵达约定地点,过时不候!高天亮!”
“到!”
“给你一天时间,从‘猎影’和各团侦察排抽调最精锐的人员,重组一支精悍的突击队,执行此次破交任务。任务代号:‘借东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是!保证完成任务!”高天亮领命,眼中重新燃起战火。
深夜,宋希濂站在指挥部门口,望着星空。内部刚刚稳定,外部大军压境的威胁又至。“戚七”的提议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
机要参谋送来最新译电:侦察兵报告,发现日军新的番号部队正在邻近区域集结,兵力不详,但动向可疑。
风暴的前兆,已经显现。
宋希濂攥紧了拳头。他知道,最艰难的考验,即将来临。天目山这面战旗,必须在血与火中,更加顽强地飘扬下去。
“告诉同志们,”他对身边的周明远和李慕华说,“准备迎接暴风雨吧!天目山,永远不会屈服!”
黎明的曙光刺破黑暗,照亮了宋希濂坚毅如磐石的脸庞。下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已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