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计划”在教育公平领域点燃的希望之火尚在熊熊燃烧,那股由孩子们纯粹意识引发的、与格陵兰“心跳”产生微妙关联的“杂讯”,如同背景辐射般萦绕在书院核心团队的心头,提醒着他们技术光辉之下潜藏的未知阴影。然而,林见鹿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在他看来,若因潜在的远虑而剥夺眼前急需的希望,那才是最大的不仁。于是,“灵境”技术的下一个应用方向,指向了一个更为沉重,也更能触及生命本质的群体——身患绝症、行动被严格限制的患者。这个项目被命名为“视窗计划”。
与“星光计划”面向充满未来的孩子不同,“视窗计划”面对的,是生命烛火摇曳不定的人们。项目合作方包括了宁州乃至全国的几家顶级安宁疗护中心和肿瘤医院,伦理审查之严格前所未有,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在完全知情、自愿,并且其现实疼痛和症状得到最佳控制的前提下接入“灵境”。
宁州安宁疗护中心,特护病房。
病房被柔和的光线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气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年轻的女孩叶小雨(与书院林小雨同名,纯属巧合)躺在病床上,苍白消瘦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睛却依旧清澈,只是深处藏着对窗外世界的渴望。她患有罕见的进行性肌肉萎缩症,病情已到晚期,全身仅有几根手指能微弱活动,呼吸都需要辅助。她的世界,早已被局限在这间小小的病房和窗外那一小片固定的天空。
今天,她的病房里多了一套经过特殊医疗适配的“灵境”设备,更加轻便,并且集成了生命体征监测和紧急脱离机制。项目负责人赵青瓷亲自在场,神情比以往任何一次测试都要严肃和温柔。
“小雨,准备好了吗?”赵青瓷的声音轻得像羽毛,“今天,我们不去很远,就去……你上次说想看的,西湖的苏堤春晓,好不好?”
叶小雨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用尽力气微微动了动唯一能动的食指,表示同意。她的母亲站在床边,紧紧握着女儿另一只无力的手,眼中含着泪光,既是心疼,也有一丝期盼。
头盔戴上,系统启动。
当叶小雨再次“睁开”眼睛时,清冽的、带着水汽和植物芬芳的空气涌入她的“肺”中(嗅觉模拟)。她发现自己正“坐”在一艘轻轻摇晃的乌篷船头,身上穿着干净的病号服(系统尊重了她的现实认知)。眼前是如同水墨画般晕染开的西湖,远处山色空蒙,苏堤如一条翠绿的丝带漂浮在水面上,两岸垂柳依依,桃花初绽。
船桨划破水面,发出轻柔的“欸乃”声。她能“感觉”到微凉的春风拂过面颊的触感,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约莺啼,能“看到”阳光穿过柳梢,在水面上洒下跃动的金光。她甚至能微微侧头,“看”到船夫戴着斗笠的背影,以及船舷边荡漾开的涟漪。
一滴眼泪,顺着叶小雨现实世界中苍白的脸颊滑落,但她的嘴角,却扬起了久违的、真实的笑容。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感受”过风,没有“闻到”过如此鲜活的花香,没有“置身”于如此广阔的空间了。
“妈妈……你看到了吗?好美……”她在虚拟世界中,发出了无声的惊叹。而在现实世界,她的母亲通过外部显示器,看到了女儿所见的西湖春色,也看到了女儿脸上那仿佛被生命之光重新照亮的表情,顿时泣不成声。
这仅仅是开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视窗”为叶小雨和许多像她一样的患者,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
一位酷爱登山、却因晚期骨癌再也无法站立的老工程师,在“灵境”中再次“攀登”了珠穆朗玛峰,感受着虚拟的稀薄空气和脚下“冰雪”的坚硬,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日出,了却了毕生夙愿。
一位曾是芭蕾舞者、如今被运动神经元病禁锢在轮椅上的老太太,在虚拟的舞台上,再次“穿上”了天鹅湖的纱裙,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完美,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一位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兵,在“灵境”中回到了他曾经驻守过的雪域哨所,再次“看到”了那熟悉的雪山和星空,与虚拟的战友“并肩”站了最后一班岗……
这些经历,无法治愈他们的身体,却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抚慰着他们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在现实痛苦中难以获得的尊严、自由和宁静。许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显着降低,对疼痛的感知也变得不那么尖锐,甚至连生命末期的心境都变得更加平和与坦然。
“视窗计划”的故事,通过患者家属的口碑和医护人员的见证,逐渐流传开来,在社会上引发了远比“星光计划”更加复杂和深沉的思考。
“科技的人文巅峰!在生命尽头给予最后的温柔与尊严!”
“看哭了无数次……如果这是‘虚拟’,那我宁愿这‘真实’能再多一些!”
“关于生命质量的全新定义:当身体被禁锢,灵魂依然可以翱翔。”
“这是否是对‘存在’本身的一种哲学延伸?肉体的消亡,是否意味着意识的绝对终结?”
媒体和公众在感动之余,也开始深入地讨论生命的意义、科技与死亡的关系。以往关于“虚拟世界使人逃避现实”的批评,在这些直面生死的故事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在这里,“灵境”不是逃避,而是对抗;不是沉溺,而是解放。
然而,在这片充满人文关怀的光辉之下,沈渊团队监测到的异常现象,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发现,与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引发的“杂讯”不同,这些绝症患者在“灵境”中,尤其是在他们实现未竟心愿、情绪达到某种极致平静或喜悦的巅峰时刻,产生的意识波动与能量“杂讯”,呈现出一种极其特殊的纯粹性和稳定性。
这种波动不再仅仅是“共鸣”,更像是一种……烙印,或者说,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识投影。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次对叶小雨的深度体验进行数据回溯时,“灵犀”AI捕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当叶小雨在虚拟西湖中,内心充满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时,她的意识活动在“灵境”的底层数据流中,留下了一道极其微弱、但结构异常稳定清晰的信息痕迹。这道痕迹并未随着她退出“灵境”而消失,而是如同被写入硬盘的数据一般,持久地留存在了“灵境”的某个特定存储扇区!
它就那样安静地存在着,不干扰系统运行,不包含任何恶意代码,只是……存在着。仿佛叶小雨那一刻极致的心境,被这个虚拟世界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
沈渊将这一发现命名为“意识残影”。
与此同时,对格陵兰“心跳”的监控数据显示,在几次“意识残影”产生的同一时间点,那规律的“心跳”信号,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明确的频率偏移和强度提升,仿佛……一个沉睡的巨兽,在梦境中嗅到了某种极其渴望的气息,下意识地悸动了一下。
林见鹿看着沈渊提交的、关于“意识残影”和格陵兰“心悸”的关联报告,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窗外,是宁州真实而充满生机的夜晚。
“视窗计划”为那些生命烛火将熄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给予了他们最后的温暖与尊严。
但这扇窗,似乎也成了双向的。
他们在窗内留下的灵魂印记,那极致生命情感的“残影”,是否也如同黑暗中明亮的灯塔,正吸引着某个冰冷、饥饿、游弋在意识深海的存在的……注视?
生命的礼赞与文明的危机,从未像此刻这般,紧密而诡异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