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哲冒死带回的关键信息和武警突击队强行开辟的简易通道发挥作用,柳川镇黑崖口核心灾区的救援工作终于打破了初期的孤立无援和混乱局面,开始有序推进。但面临的困难依然巨大,迫切需要更强大的外部支援和更高效的协同保障。
在清河市应急指挥中心,市长方远彻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已经沙哑,但指挥调度却愈发沉稳有力。他深知,江辰在前线冒死指挥,自己必须守住大后方,成为最稳固的基石和最顺畅的枢纽。
“交通局!报告省道S309抢通进度!”
“报告方市长!大型挖掘机已投入作业,但塌方体量巨大,预计完全打通还需要至少8小时!”
“太慢了!再调集设备,增派人手,24小时不间断作业,务必在5小时内抢通一条保证重型车辆通行的便道!这是死命令!”
“是!”
“卫健委!医疗物资储备和医护人员调配情况?”
“方市长,本市所有三甲医院已组建应急医疗队待命,药品、血浆、医疗器械正在紧急调拨。已向省卫健委求援,省里派出的专家医疗队和移动方舱医院正在赶来途中!”
“好!通知交警支队,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医疗力量以最快速度抵达灾区!”
“民政局!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帐篷500顶、棉被2000床、方便食品和饮用水已装车,随时准备发运!社会捐赠渠道已开通,目前收到首批企业捐款500万元和大量物资!”
“加强物资管理,建立台账,精准发放,确保每一份爱心都用到刀刃上!”
方远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处理器,不断接收信息,做出决策,下达指令。他不仅要协调本市资源,还要对接源源不断涌来的外部力量。
很快,第一批外部支援力量抵达。邻市消防支队的精锐救援队带着搜救犬和破拆装备率先赶到;兄弟地市捐赠的首批救灾物资车队冒着大雨驶入清河;省武警总队派出的工化中队携带专业设备开赴前线;省通信管理局的应急通信车强行开到镇外,迅速架设起临时基站,部分恢复了灾区移动信号……
力量在汇聚,但协调的难度也陡然增加。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救援队伍之间,指挥体系、通信方式、作业习惯各不相同,如何整合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战甚至发生冲突,成为摆在指挥部面前的严峻课题。
前线指挥部里,江辰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必须立即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他召集各路救援队伍的负责人开会,“从现在起,所有进入黑崖口核心灾区的救援力量,无论来自哪个单位,都必须接受前线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由市委秘书长牵头,各队派联络员加入,负责任务分配、信息共享、资源调配!我们要的是合力,不是内耗!”
统一指挥机制迅速建立,效率明显提升。救援区域被科学划分,力量配置得到优化,避免了重复挖掘和遗漏盲区。信息通过临时基站和对讲系统得以共享。
更大的挑战来自社会救援力量。越来越多的民间救援队、志愿者组织、企业捐助队伍从四面八方涌向柳川镇。他们的热情令人感动,但缺乏组织性也带来了混乱:有的不熟悉情况盲目进入危险区域,需要分兵保护;有的捐赠物资品类不符合实际需要,堆积如山反而堵塞交通;甚至有个别网红打着救灾旗号进入现场直播,干扰救援秩序。
方远在后方向江辰汇报了这一情况,两人意见高度一致:必须善待和引导好社会力量,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拒了之。
江辰指示:“在前指下设一个‘社会力量对接服务中心’,由团市委、红十字会牵头,负责统一接收、登记、引导志愿者和捐赠物资。对专业民间救援队,纳入统一指挥体系;对非专业志愿者,组织起来从事物资搬运、后勤保障、群众安抚等辅助工作;对捐赠物资,严格登记,按需调配,公开透明。”
命令下达后,混乱的局面很快得到改善。志愿者们穿上了统一的标识背心,在各安置点有序忙碌;捐赠物资库管理井井有条;专业的蓝天救援队等组织被派往急需人手的搜救片区。社会爱心的暖流,被有效地疏导、汇聚,成为了官方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
媒体记者们也蜂拥而至。江辰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指定市委宣传部部长负责媒体服务,主动提供权威信息,组织有序采访,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时间发布的灾情和救援进展通报,占据了舆论主导权,避免了谣言滋生。
夜幕再次降临,暴雨渐歇。灾区点上,探照灯将现场照得如同白昼,救援人员仍在泥泞中奋力拼搏;线上,抢通道路的工程机械轰鸣作响;面上,各个安置点帐篷林立,医护人员穿梭忙碌,受灾群众吃上了热饭,情绪逐渐稳定。
一幅八方支援、众志成城的壮阔画卷,在清河大地展开。尽管挑战依然严峻,但协同作战的机制已经建立,社会各界的爱心暖流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灾区渡过最难熬的时刻,也温暖着每一个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心。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在演变为一场有序、有力、有情的全民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