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浮沉,岁月如梭。杨廷和凭借其卓越的才能、渊博的学识与公允的处事态度,在仕途上稳步晋升,政声卓着。而更令他感到欣慰与满足的,是家中与淑儿琴瑟和鸣,生活美满。尤其当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杨慎降生后,这个家庭更是充满了无尽的欢声笑语与希望。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此子自襁褓中便显露出不凡的天资,目光灵动,迥异寻常婴孩。及至牙牙学语,便能识记简单字块;三四岁时,听父亲吟诵诗文,往往一两遍便能复述,且音韵无误。杨廷和与淑儿对此惊喜不已,深知此子乃上天厚赐,遂倾注了无数心血加以培养。
杨廷和公务之余,几乎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于教导儿子。他亲自为杨慎启蒙,讲解四书五经,传授作文之法,更将自己对历史、政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为人处世的准则,融汇在日常的教诲之中。他教导杨慎,读书非为功名,乃为明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淑儿则以其女性的细腻与坚韧,悉心照料儿子的生活起居,并以自身善良、智慧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慎的性情养成。她常常给儿子讲述民间疾苦、世间百态,教导他明辨是非,心存仁厚。
在如此优良家风的熏陶与父母精心的培育下,杨慎的学问与日俱进,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他不仅于经史子集无所不窥,对天文、地理、律吕、金石、书画乃至草木虫鱼之学,亦抱有浓厚的兴趣,展现出惊人的博闻强记之能。未及弱冠,其文名已传扬于士林之间,被誉为“神童”,令人惊叹虎父无犬子。
然而,杨慎并未因天赋过人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勤勉。他深知父亲当年虽高中进士,却与状元失之交臂,心中未尝没有遗憾;更知父亲一生秉持的信念与抱负。他将父亲视为楷模,立志要超越前人,以真才实学报效国家,光大门楣。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春闱再开。时年二十四岁的杨慎(按正史记载),已是饱学之士,意气风发地步入考场。会试之中,他下笔有神,文章锦绣,毫无悬念地金榜题名,成为贡士。
紧接着的殿试,在紫禁城的皇极殿(注:明代殿试多在奉天殿\/皇极殿)举行。少年天子明武宗端坐龙庭,亲自策问。面对天子的垂询,杨慎从容自若,对答如流。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其言论不仅文采斐然,更切中时弊,展现出经世致用的远大志向与超凡才华,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读卷官们,更令龙颜大悦。
传胪大典,万众瞩目。当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出“第一甲第一名,杨慎——”时,整个京城为之轰动!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状元!杨慎中了状元!”
“是杨翰林家的公子!真是了不得!”
“一门两进士,父子双鼎甲!此乃本朝佳话啊!”
当杨慎身着红袍,帽插官花,在众人的艳羡与欢呼声中,踏上御道,享受那“独占鳌头”的无上荣光时,他心中想到的,是父亲多年来的悉心教诲,是母亲温柔而坚定的目光,是家族沉甸甸的期望。
在杨廷和的府邸,当报喜的锣鼓声与鞭炮声震天响起时,杨廷和与淑儿相视而笑,眼中都泛起了欣慰的泪光。杨廷和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感慨万千:“淑儿,你看,我们的慎儿……他做到了!” 这一刻,他心中那份因宝华寺之变而未能亲手夺取状元的遗憾,终于被儿子带来的巨大荣耀与欣慰所彻底填补。
杨慎状元及第,不仅实现了个人抱负,更缔造了“父子鼎甲”的科举神话,将杨家的声望推向了顶峰。然而,这仅仅是他传奇一生的开始。此后,杨慎在学术与文学上的成就更是光耀千古,其着作等身,涵盖经学、史学、哲学、音韵学、考据学、文学等诸多领域,被后世公认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尤其是他那阕因《三国演义》而流传不朽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邃的历史沧桑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源于杨廷和与淑儿在患难之中缔结的良缘,以及他们对儿子那春风化雨般的庭训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