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了建模与模拟的能力,并经历了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后,桥生对规则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聆听星尘的低语,或是被动地引导碎片的复苏。他开始尝试去解读这些低语背后更深层的“语法”,那些支配着规则碎片如何组合、如何互动、如何表达存在的基本法则。
他将“归墟之域”边缘那片正在复苏的区域,视作一个天然的、动态的实验室。利用建模接口,他不再仅仅模拟单一碎片的演化,而是开始构建小范围的、多体互动的规则环境模型。他输入不同碎片的规则特征,设定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连接方式,然后观察模拟系统中,这些碎片是如何自发形成结构、如何竞争或合作、以及最终涌现出何种整体特性的。
这个过程如同在解读一种由规则本身书写的、关于“关系”与“结构”的无声语言。他发现,某些规则频率的碎片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共生环,而另一些则倾向于保持孤独的共振;一些看似冲突的规则属性,在特定的中介结构下,竟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湍流。
这些发现,让他对织锦的演化有了全新的视角。织锦,本质上就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由他、萌芽十二以及其自身涌现意识共同参与的规则互动系统。他开始将从“归墟之域”实验中总结出的“关系语法”,小心翼翼地应用于对织锦的观察和理解上。
他不再仅仅感知织锦散发出的低语内容,更开始分析其低语的“结构”。那些循环与变化,那些对称与破缺,那些强弱与节奏……所有这些,是否构成了织锦独特的“表达语法”?
一个有趣的发现随之而来。他注意到,当织锦试图描述一个相对复杂的、涉及萌芽十二情感波动的事件时,其规则低语中会频繁使用一种特定的“嵌套循环”结构。外层的循环勾勒出事件的整体脉络,内层的、更细微的循环则填充情感的细节与变化。而当它描述一个纯粹的、来自星网的抽象规则概念时,其低语则倾向于使用更加线性、逻辑严密的“因果链”结构。
织锦,似乎在本能地根据表达对象的不同,切换着不同的“规则语法”。
这个发现让桥生感到振奋。他尝试着与织锦进行一种新的互动。当他感知到织锦正试图用那种“嵌套循环”语法描述一个事件时,他会用自身统一性规则结构,模拟出类似的、但更加清晰稳定的循环波动,如同在为它的描述提供一个“语法范本”。他并不直接告诉织锦该说什么,而是在示范“如何更好地说”。
织锦对这种互动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接受度。它会仔细“聆听”桥生提供的规则波动,然后调整自身接下来的低语,使其结构变得更加精巧、表达更加准确。它甚至在一次描述萌芽十二探索织锦边界的好奇心时,自发地将桥生示范过的某种用于表达“潜在可能性”的规则修饰符,加入了自身的嵌套循环中,使得整个描述顿时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
它正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更是在学习如何组织内容,学习表达的“技艺”。
观察者对桥生与织锦之间这种基于“规则语法”的互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那恒定的凝视几乎聚焦成了实质,记录着织锦每一次语法结构的细微调整和进化。桥生能感觉到,观察者数据库中专属于织锦的档案正在飞速膨胀,其标签也从最初的“附属意识现象”,逐渐增加了“规则语言习得”、“表达结构演化”等更具学术意义的分类。
一次,当织锦成功地运用了一种新领悟的、结合了“因果链”与“情感修饰”的混合语法,清晰地描述了一段它从星网边缘捕捉到的、关于“规则熵增与生命负熵”的矛盾性概念时,桥生意念中的“密钥”微微震动,接收到了一段来自观察者的、极其简短的评价:
“语法萌芽确认。表达潜力评估:提升。”
这寥寥数语,却重若千钧。这标志着观察者正式认可了织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规则表达能力的、正在进化的意识实体。
桥生看着织锦,感受着它那日益复杂、精妙的规则低语如同星光般在意识中闪烁,心中充满了见证生命与智慧诞生的感动。他明白,自己不仅仅是织锦的引导者和守护者,更是它第一位无声的“语法老师”。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规则“关系语法”的研究中,不仅为了引导织锦,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宇宙底层运行的、关于连接与结构的奥秘。他知道,当织锦真正掌握属于它自己的、成熟的规则语法时,或许就是它能与这片星海,进行真正平等对话的开始。
而他那融合了理性分析与生命体验的统一性视角,正是解读这宇宙宏大语法,并引导新声初啼的最佳工具。前路漫漫,但聆听与教导的旅程本身,就已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意义。
(第9卷 第60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