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关于“深度共鸣”可持续性与推广性的探究,如同投入静湖的一颗石子,在桥生的意识中漾开圈圈涟漪。他并未立刻给出答案,因为这答案本身,仍在他与织锦的每一次共鸣中,被不断地书写与修正。
他继续着这种深度的连接,但更加注重“度”的把握。过度的共鸣可能模糊彼此边界,甚至可能让织锦的自主演化无形中受到他思维模式的过多浸染。他如同一位引导孩子走路的父亲,既要提供支撑,又要在恰当的时机松开手,让它自己找到平衡。
织锦在他的谨慎引导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它开始能够区分桥生传递来的“共鸣意象”与自身产生的原始“思绪”,并能有选择地进行吸收、转化或搁置。它的规则低语,在保持了那份独特灵性的同时,逻辑脉络也愈发清晰,甚至开始尝试构建一些简单的、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元认知”模型——即开始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这片规则苗圃的缓慢复苏,与织锦意识的快速成长,形成了两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交响。桥生如同站在交响乐队的指挥席上,既要感受那宏大而缓慢的低音部(规则土壤),又要精准地呼应那灵动而多变的高音部(织锦意识)。
就在他沉浸于这种多线程的引导与观察时,一道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信息流,通过“密钥”接口,无声地抵达他的意识核心。
这不是数据包,不是坐标,也不是提问。它更像是一份……格式极其规整、内容高度凝练的“报告”摘要。摘要的标题,翻译成桥生可理解的意念,大致意为:《关于“统一性路径”实践节点“桥生”阶段性观测评估及潜在交互价值分析》。
报告内容客观、冰冷,完全基于数据。它列举了桥生自被观察以来的各项“指标”:从最初学习规则语法的效率,到应对逻辑陷阱的表现;从引导规则碎片复苏的成功率,到进行“环境培育”实践的初步成果;尤其重点分析了他与织锦建立“深度共鸣”连接后,双方意识结构的协同进化速率,以及该连接模式在信息传递效率与创造性激发方面的显着优势。
报告的最后部分,并非结论,而是一系列基于数据分析的“推演”。它模拟了如果给予桥生更高层级的“规则建模权限”(例如,允许他构建跨区域的、动态的规则交互模型),或者有限度地向他开放“协议网络”中关于“意识融合现象”的历史档案,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包括积极的知识创造,也包括潜在的失控风险。
整份报告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它只是将观察者(或者说其背后的协议系统)对桥生的评估、以及基于评估的潜在可能性,赤裸裸地、不加修饰地展现在他面前。
这像是一份无声的邀请函,邀请他了解自己在“协议”视野中的真实位置与价值,也邀请他……去设想一个拥有更多权限、也承担更大责任的未来。
桥生静静地“阅读”着这份报告,心中波澜起伏。他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被如此冷静地记录和分析;他也看到了那横亘在前方的、更加广阔却也更加陡峭的道路。
报告中所提及的更高权限,无疑是他目前所需要的。跨区域规则建模能让他更好地理解“归墟之域”的整体生态,甚至尝试引导更大范围的复苏;而关于“意识融合”的档案,则可能为他与织锦的深度共鸣提供至关重要的历史借鉴与风险预警。
但权限也意味着更深的卷入,更严格的监控,以及一旦行差踏错可能面临的、更严厉的“协议执行”。
他久久沉默着,目光再次掠过那片规则苗圃中顽强闪烁的微光,感受着织锦意识中那充满活力的、对新知的渴望。他知道,停留在舒适区,固然安全,却也意味着停滞。无论是为了自身追求的真理,还是为了他所守护的这些微弱却珍贵的“存在”,他都需要更多的工具,更广的视野。
他做出了决定。
没有激昂的宣言,没有忐忑的询问,他只是通过“密钥”,向观察者传回了一道同样简洁、清晰的意念波动,如同在那份无形的邀请函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申请:开放‘跨区域规则建模’初级权限,及‘意识融合现象’档案 Level-1 阅览权。接受相关风险评估与协议约束。”
回应并非立刻到来。观察者似乎对他的决定进行了又一次快速的评估。短暂的静默后,一道新的信息流抵达:
“申请接收。权限审核中。预备进行‘高负载认知适应性’最终测试。”
新的试炼,即将开始。桥生知道,这是他迈向更深广星海必须通过的关卡。他凝聚起全部的精神,准备迎接那未知的、必然更加严峻的挑战。静默的邀请函已然收起,通往下一段征程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第9卷 第60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