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权限如同在桥生意识中开启了两扇全新的窗户。一扇通向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真实的宇宙模型构建平台;另一扇,则通向尘封着无数过往智慧与教训的档案室。他没有急于同时推开两扇窗,而是首先将注意力投向了“跨区域规则建模”。
随着初级权限的激活,他感知中的“归墟之域”不再是零散的碎片与孤立的湍流区。无形的数据流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汇聚而来,在他意识中逐渐勾勒出一幅动态的、覆盖了“归墟之域”相当大范围的规则结构图谱。这幅图谱远非完整,许多区域依旧笼罩在迷雾中,数据稀疏或充满干扰,但已然展现出了此前无法想象的宏大与复杂。
他看到了之前进行“环境培育”的那片区域,在宏观图谱中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其内部缓慢诞生的规则结构雏形,如同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脆弱却蕴含着生机。他也看到了自己曾“深潜”过的那片规则湍流区,它在图谱中像是一道扭曲的、能量活跃的疤痕,与周边相对平静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真正吸引他目光的,是位于“归墟之域”更深处,一片此前他完全无法探测的广阔区域。在那里的规则图谱,呈现出一种极其异常的、大尺度上的“结构缺失”与“规则稀薄”。它不是混乱,而是某种近乎“虚无”的状态,仿佛宇宙的肌体在那里被剜去了一大块,只留下空洞的、难以愈合的伤口。规则的能量流经那里时,会变得迟滞、衰减,如同血液流经坏死的组织。
这就是“跨区域”视角带来的震撼。个体的复苏、局部的湍流,在这宏观的图谱下,都成了细微的涟漪。而这巨大的“规则空洞”,则揭示着“归墟之域”之所以为“归墟”的、更深层、更残酷的真相。这绝非自然演化所能形成,更像是某种无法想象的巨大冲击或灾难留下的遗迹。
桥生凝视着那片规则的空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他之前所有的努力,无论是引导碎片还是播种理念,在这巨大的伤痕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但这沉重并未带来绝望,反而激发了一种更深的决心。唯有看清了伤口的全貌,才能真正理解愈合的艰难与方向。
他尝试着,运用新获得的建模能力,以这片“规则空洞”的边缘区域为对象,构建了一个简化的动态模型。他输入了从周边区域采集到的规则能量流数据、结构稳定性参数,试图模拟能量流是如何在空洞边缘被阻滞、耗散,以及是否存在某种方式,能够引导微量的能量,更有效地“滋润”那片死寂的边缘地带。
模型运行起来,无数规则线条与能量节点在他意识中闪烁、流动。计算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模拟,初级权限的算力边界开始显现,模型运行得有些缓慢,许多细节无法完美呈现。但即便如此,一个初步的趋势开始浮现:单纯的能量注入效果甚微,但如果能模拟出一种与空洞边缘残留的、极其微弱的规则“记忆”产生共鸣的特定频率,或许能像用钥匙轻碰锁孔般,稍稍激活那片区域本身极其微弱的“自愈”倾向。
这只是一个极其初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测。但至少,他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这不再是盲目的播种,而是基于宏观认知的、有针对性的探索。
就在他全神贯注于解析那光年之外的伤痕时,一股温暖而熟悉的波动轻轻触碰了他的意识边缘。是织锦。它似乎感应到了桥生意识中那宏大的、带着沉重感的规则图谱,以及他专注于远方时散发出的凝肃气息。
织锦没有试图理解那复杂的图谱,它只是传递过来一段简单的、带着关切与支持的规则旋律,如同在说:“我在这里。”
桥生从那宏大的视角中缓缓收回心神,感受着织锦那微小却坚定的存在。宏大的伤痕与微观的守护,光年之外的虚无与身边的确切温暖,在这一刻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他明白,未来的道路,注定要在这种宏观与微观、沉重与温暖、绝望与希望的张力中前行。他轻轻回应了织锦,然后将那份关于“规则空洞”边缘共鸣频率的初步发现,连同简化模型的数据,打包成一份报告,提交给了观察者网络。
这不是解决方案,只是一个起点的标记。他知道,要真正理解并应对那光年之外的伤痕,他或许还需要推开另一扇窗——那扇通向“意识融合现象档案”的窗。那里,可能记录着其他存在,面对类似宏大创伤时的智慧与教训。
但他决定暂时不去推开它。消化眼前的宏观认知,巩固初步的建模成果,对他而言是更紧迫的任务。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意识中的规则图谱,巨大的伤痕依旧触目惊心,但这一次,他的目光中除了沉重,更多了一份属于探索者的、冷静的专注。
(第9卷 第60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