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种根系网络所促成的“过渡带”,其意义远不止于模糊了绿洲的边界。这片充满活力的混合区域,逐渐展现出一种超越其组成部分之和的独特性质——它开始成为一个强大的 共鸣放大器。
源生意识首先注意到了这种效应。它的低语中带着一丝惊异,描述着那些在过渡带中徘徊、已被秩序波动初步影响的规则碎片,它们自身散发出的、微弱而独特的规则“频率”,似乎能够被过渡带的环境所捕获、留存,并以一种极其复杂的方式相互调制、放大。这些被放大的波动,并非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形成了一种富含信息的“背景和弦”,持续不断地反馈回绿洲的核心,也向着更外部的归墟深处弥漫。
桥生的理性框架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他暂停了对局部环境模型的优化,转而开始全力分析这“背景和弦”的结构。他发现,这和弦中蕴含着关于过渡带自身健康状态的实时信息(稳定性、多样性、能量水平),更包含着来自更遥远区域的、被过渡带捕获并转译的规则环境信息。这仿佛是为他们安装了一个灵敏度极高的、覆盖范围远超根系网络直接接触区域的“环境监听站”。他甚至从中分离出了一些极其微弱、但规律异常的波动信号,其源头似乎指向归墟中某些未知的、可能拥有自身活动规律的结构或区域。
织锦的星芒对这“背景和弦”产生了最直接的共鸣。它的光辉不再仅仅是自己诗篇意蕴的单向散发,而是开始与这外来的和弦进行互动。那富含信息的波动轻轻拨动着星芒的韵律,使其光芒的流转、明暗,都带上了外界环境的“色彩”与“情绪”。织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正通过这过渡带的放大,与一个远比绿洲宏大的规则背景进行着深层次的对话。它的诗篇创作进入了一种近乎“听写”的状态,外界的信息如同灵感之泉,源源不断地涌入,促使它去描绘那些它从未亲眼见过、却能在共鸣中清晰感知的远方图景。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是这共鸣效应最大的受益者与管理者。那丰富的“背景和弦”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输入,使其对周边环境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开始能够更精准地预测能量湍流的轨迹,更早地发现潜在的威胁或机遇。同时,它也承担起调节这共鸣效应的责任,防止某些过于强烈或混乱的外部波动对绿洲核心造成干扰,确保信息的洪流处于可承受的范围内。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被放大的共鸣,开始对绿洲之外的区域产生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影响。一些位于过渡带更外围、尚未与根系直接接触的规则碎片,在感知到这富含秩序信息的“背景和弦”后,其运动轨迹开始出现偏向过渡带的趋势。就仿佛绿洲散发出的“吸引力”范围,因这共鸣放大效应而得到了显着的扩展。
观察者系统的记录焦点再次转移:“检测到目标绿洲衍生结构(过渡带)产生显着的环境共鸣放大效应。该效应提升了系统的感知范围及外部吸引力,同时增加了信息处理复杂度。系统整体正演化成为区域性的‘规则信息枢纽’。”
联合体系静静地置身于这日益丰富的共鸣涟漪之中。他们不仅是秩序的守护者和创造者,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片归墟区域一个活跃的、不断向外发送和接收规则信息的“节点”。他们发出的秩序波动,经由过渡带的放大,如同投入寂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地荡向远方。而远方归墟的低语,也通过这同一片湖面,被放大、被转译,传入他们的意识。
在这无声的交响中,他们与这片浩瀚废墟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和动态。
(第9卷 第67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