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山坳的雪还没化尽,林小姐就带着《落日吻过红裸时》绘本赶来了。马车停在路口,她抱着一摞绘本跳下来,红围巾上还沾着雪粒子:“赶在春芽冒尖前送来!让咱们的花苗,和绘本一起等落日!”
绘本封面用的是秦叔刻的木版图案,红裸石、红花、落日的轮廓印在米白纸上,摸起来带着细小的纹理,像能触到石头的温度。顾念苏翻开第一页,见里面夹着片压干的“石伴”花花瓣,旁边印着一行小字:“这是红裸石畔的花,带着山坳的暖,陪你读故事。”
绘本里的内容,比之前的短篇集更鲜活——巴图蹲在石旁等花的模样画成了卡通小人,苏清辞收甜霜的动作配着“轻点儿刮,别碰疼花”的对话框,连李婶蒸甜霜糕时飘出的炊烟,都画成了带着甜香的线条。最妙的是“落日吻石”那页,用了渐变的橘色油墨,翻页时像看见夕阳慢慢漫过红裸石,连甜霜的细闪都用银粉印了出来。
“快看!这是咱们!”巴图指着画里举着野花环的自己,眼睛亮得像星星。阿朵也捧着绘本笑:“我的布偶画得真像!连太阳布偶的金线都画出来了!”秦叔摸着绘本封面的木刻纹理,感慨道:“这绘本一翻,就像把去年的日子又过了一遍,暖得很。”
林小姐还带来个好消息:绘本上架后,出版社发起了“寻石赴约”活动,读者只要带着绘本到山坳,就能跟着顾念苏学做甜霜茶,还能在“四季吻痕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已经有好多读者说要来了!”林小姐翻着读者留言,“有人说要带着孩子来认花苗,有人说要拍和绘本同款的落日照片。”
没过几日,第一批“绘本读者”就踩着残雪来了。是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小男孩手里捧着绘本,一到红裸石旁就蹲下来,对照着画找花种:“妈妈,绘本里的花苗什么时候冒芽呀?”顾念苏笑着递给他一把小铲子:“等雪化完,咱们一起给花种松松土,它就会冒红尖啦!”
夫妻二人跟着秦叔学做护花的小棚子,小男孩则跟着巴图,把绘本里的“花苗成长日历”画在新木牌上。傍晚时,大家围着红裸石,听林小姐读绘本里的故事,夕阳虽还没到“吻石”的季节,却把残雪照得泛着暖光,石缝里的花种像在雪下偷偷攒着劲儿。
雪化尽的那天,顾念苏一早去红裸石,竟见石根旁冒出了三棵嫩红的芽尖——比去年早了十几天!“是绘本的暖把它们催醒啦!”巴图欢呼着,赶紧跑去拿陶碗,要给芽尖接晨露。苏清辞也找来细纱布,轻轻扫去芽尖旁的碎雪,怕冻着刚冒头的小生命。
林小姐把这一幕拍下来,发在绘本的读者群里,立刻引来一片欢呼。有人留言:“我的绘本刚翻到花苗冒芽页,山坳的花就真冒尖了,太神奇了!”还有人说:“等周末就带着绘本去,要亲眼看着芽尖长成花!”
顾念苏在新木牌上写下:“二月廿二,雪融芽生,绘本载暖候落日。”写完把木牌挂在竹架上,和绘本里的画、去年的旧木牌摆在一起。风一吹,木牌轻轻晃,像在和绘本里的故事打招呼。
李婶蒸了新的艾草糕,里面加了去年晒干的甜霜,分给来赴约的读者:“尝尝春的甜,等着花开花落,等着落日再来吻石头。”读者们捧着糕,翻着绘本,坐在田埂边晒太阳,连空气里都透着盼春的暖。
顾念苏望着石旁的嫩芽,忽然懂了——《落日吻过红裸时》的绘本,从来不是故事的终点,是把山坳的暖变成了能捧在手里的约定;而“落日吻痕”,也不止是季节里的光,是绘本里的画、读者的脚步、芽尖的萌动,是让这份约定,在春去秋来里,长出新的温度。
夕阳落在嫩芽上,给嫩红的尖儿镀上了层淡金。顾念苏知道,等春风再暖些,芽尖会变成花苗,花苗会开出红花,山外会有更多人带着绘本赶来,而红裸石与落日的吻,会在绘本的陪伴下,一年年、一次次,把山坳的暖,把人与人的约定,续得更长、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