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山坳还裹着几分料峭寒意,红裸石却先沾了春的气息——晨起的露水滴在石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石旁的土地也松了冻,一踩便陷下浅浅的印子,正是播种的好时候。
顾念苏刚背着竹篓走到红裸石旁,就见秦叔扛着犁杖从坡下走来,犁尖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念苏丫头,来得正好!”秦叔放下犁杖,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昨晚我看了天气预报,这几天都是晴天,咱们今天就把坡上那片地翻出来,种上玉米和土豆。”
顾念苏笑着点头,刚把竹篓里的菜种拿出来,就听见山坳口传来一阵车轮轱辘声。她抬头望去,只见一辆浅蓝色的小货车正缓缓驶来,车斗里堆着几个鼓鼓的帆布包,车旁还跟着个穿着米色外套的姑娘,手里举着个画着红裸石的速写本,正四处张望。
“这是……”顾念苏刚要开口,那姑娘已经看见了红裸石,眼睛一亮,快步跑了过来,手里的速写本递到她面前:“请问你是顾念苏姐姐吗?我叫林晓,是之前看了摄影姑娘发的红裸石照片,特地来这儿写生的!”
速写本上,红裸石的轮廓已经勾勒出来,石旁还画了个小小的马灯,笔触里满是温柔。顾念苏愣了愣,随即笑着点头:“我是顾念苏,快进来坐!山坳里条件简单,你别嫌弃。”
林晓刚把行李搬下车,车斗里的帆布包就被李婶掀开了——里面装着新磨的面粉、包装好的酵母粉,还有几袋不同品种的菜种。“这些都是我从城里带来的!”林晓挠了挠头,“看照片里说山坳种庄稼不容易,我就多带了点种子,还有酵母粉,咱们能做松软的馒头吃。”
李婶笑得眼睛都眯了:“这孩子,太贴心了!正好咱们的面粉快吃完了,你这真是雪中送炭!”说着就拉着林晓往屋里走,还不忘喊顾念苏:“丫头,你和秦叔先翻地,中午我蒸馒头,再炒两个菜,咱们好好招待新客人!”
红裸石旁顿时热闹起来。秦叔扶着犁杖在前头走,顾念苏在后面撒着有机肥,林晓也没闲着,拿起小锄头帮着清理地里的碎石,时不时还停下笔,对着红裸石和翻起的土地速写。阳光渐渐暖了,风里带着泥土的清香,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红裸石上,歪着头看他们劳作,叽叽喳喳的,像在凑趣。
中午吃饭时,刚蒸好的馒头冒着热气,咬一口松软香甜。林晓夹着李婶炒的土豆丝,眼睛亮晶晶的:“这馒头比城里卖的还好吃!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妞妞坐在她旁边,捧着碗粥,小声问:“晓姐姐,你会在这里待很久吗?你画的红裸石,能给我看看吗?”
“会待一阵子呢!”林晓摸了摸妞妞的头,把速写本递给她,“等我画完山坳的春天,还要画夏天的花、秋天的果子,到时候给你装订成画册好不好?”妞妞使劲点头,碗里的粥都差点晃出来。
午后,顾念苏带着林晓绕着山坳转了一圈。走到坡上的田地旁,林晓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红裸石:“念苏姐姐,你看!阳光照在红裸石上,再映到刚翻的土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子!”她立刻掏出速写本,笔尖飞快地动起来,连风拂过头发都没察觉。
顾念苏站在一旁看着,心里忽然暖暖的。从秋天到冬天,再到如今的春天,红裸石旁来了又走了一些人,却总有新的温暖不断进来——像秦叔的犁杖、李婶的馒头,像摄影姑娘的相机,又像林晓的速写本。
夕阳西下时,林晓的速写本上又多了一幅画:红裸石立在田埂旁,旁边是扛着农具的秦叔和顾念苏,远处的屋顶飘着炊烟,几只飞鸟掠过天际。顾念苏凑过去看,林晓笑着在画旁写了一行字:“红裸石的春天,是土地的希望,也是人心的温暖。”
顾念苏看着那行字,忽然想起除夕夜里写的日记。她想,等今年年底,这本日记里,又会多很多关于春天的故事——关于播种,关于新客,关于红裸石旁,永不缺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