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上首的少女身姿端正,安静听着下属禀报。
此战己方战死人数九百多,伤重一千多人,还有轻伤几百人;而敌方战死约有两万人,重伤两千余人,战时逃跑约有五万之众,降军近十万。
“尽心诊治重伤将士,不管是我们的人,还是降军,不得厚此薄彼;令亲卫营排查降军,有想返乡的放人,而后开始编制训练。”
少女的吩咐有条不紊:“厚葬战死将士,给李叔传信,安排抚恤战死及重伤将士的家人。”
“至于这几位被俘的将军,暗阁给都城传信,我们接受对方拿赎金换人;先将人分开关押,莫要亏待。”
十几位将领,都是朝廷与五大望族信重之人,这不就是大笔的银子么,李锦荣当然要吩咐一声。
等到人被押下去,有副将问:“主子,为何不劝说他们投降我们?”
他们现在最缺的便是领兵的将领,说不得这十几人中有几个愿意跟着主子的呢。
“这些人都出自皇家与五大望族,便是真有降意,我们也不能用。”
平日里安享富贵的人,如何能看得上李锦荣这点赏银;更何况他们的家人还都被皇家与五大望族捏在手里,这种人李锦荣如何敢用,那不是自掘坟墓么。
这种烫手山芋,拿来换银子最适合。
摆手令他们退下各司其职,重点是排查降军,绝不能有暗探留下;至于副将之前问的乘胜作战,李锦荣认为不该如此,当先应在这里休养生息。
还是方才副将称呼她主子,令她想起当紧之事;雍朝共有二十四州府,如今她已攻下六个,已有初步规模;且已与朝廷军正面对战过,天下皆知她已谋反。
那么便该发布檄文,令起兵师出有名;也该建立政权,为她的大军命名;不然,部下总是主子的称呼,有些不伦不类;还有接管城池之后的管理事宜,也当正式任命官员···
种种事都刻不容缓,恰此次朝廷军战败,想来下一次对上,还有个把月的时间,正好在此时做这些。
李锦荣率领大军返回燕州,她已决定在燕州建立自己的政权;相对于延州,显然燕州的地势环境更适合消息联络;既可往前推进战线,又是防守的最佳之地。
回到燕州,李锦荣亲自撰写檄文,同时考核李阔与暗阁搜罗来的人才,分别任命到已攻陷的州府;恰逢初夏,任命这些官员时,李锦荣额外叮嘱,到了任上,最先关注的便是耕种之事,莫令百姓的辛苦付诸东流。
檄文告发天下之后,她的政权也建立;定国号为卫,纪念卫国公府先祖;定都燕州,却未行登基仪式,暂时令人称呼她为元帅;至此,加上降军与六地驻军,李锦荣的大军已有近四十万。
给六地驻军的守将下发任命文书,又按照麾下将领的能耐,将二十万将士分编为四支队伍,分别命名军队名称与主将称号。
军队之事处理好之后,便发布在六地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以获得最急需的文官。
在这之前,雍朝与周边三国任命官员都是举荐制,天下人还是第一次听闻科举考试;李锦荣发布的通告中,详细写了如何考试,如何取仕;最重要的,不计门第,不计地区,只要是学子皆可应试。
不只如此,她还开创了女子科举;通告中也写的清楚,男子与女子是同一份试卷,只要有能耐考中,女子也可为官;但也考虑了男女大防,因而考试时是分开的,皆有士兵保护。
且为了照顾女子诸多不便,若有女子报名,官衙会派出护卫护送;至燕州后,入住朝廷安排的客栈,出入皆有女兵保护。
除了文举,同时还有武举,用以选拔军中将领。
与此同时,征兵文书也贴在六地官衙前;总之,李锦荣与部下忙的飞起,六地陷入热火朝天的空前忙碌与热闹。
随着这些行动,天下人终于知道,雍朝卫国公李无咎的孤女李锦荣起兵谋反了;不只谋反,她已攻下雍朝近三成地方,建立卫国。
整个天下都沸腾起来,谁能想到呢,一介孤女竟能做到如此地步!
关注过李锦荣的身份与身世之后,人们讨论最多的便是她为何要谋反;卫国公府曾经是雍朝的护国柱石来着,便是卫国公李无咎战死,想来朝廷也不会亏待他的遗孤。
究竟发生了何事,一介孤女放着富贵荣华不享受,却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令卫国公府几代英名化为乌有,还背上逆贼之称?
有文士为百姓解惑,将李锦荣的檄文逐句解释给他们听;当初都城发生的种种再也无法隐瞒,天下人才知李锦荣的经历何等艰险,差点死在都城。
天下哗然,民众愤怒;那可是为陛下战死的卫国公遗孤啊,不过一个女孩儿,皇家竟也容不下,太子与相府竟用那般龌龊手段想要毁了她!
如此行径,可对得起卫国公府几代战死的英魂?
难怪李锦荣逃出都城后要谋反,她若不反,便要背负污名被逼死!
雍朝百姓还好,最多愤慨唾骂太子与相府几声,可文士们最重风骨,当即吟诗作赋,发泄他们的不满,还有对太子与相府的失望;而更多的文士与学子关注的是卫国发出的科举考试,这等于给了寒门学子入仕的希望。
六地的文人与学子不必说,踊跃报名,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便是其他州府的文人与学子也动心,寒门子弟想的是可以通过考试入仕,富贵人家的子弟则是想与天下文人一较高低。
因而,在雍朝官府还没反应过来时,便有不少文人收拾行李,踏上了前往燕州之路。
还有一事也令天下人震惊,便是朝廷已组织了一次平叛,二十万大军围城,还是骠骑将军李无忌领兵,却在一夜之间战败!
究竟是朝廷无能,还是李锦荣胜过其父李无咎?
战败了,就是朝廷无能,如此,百姓还能相信么;再有从六地传出来的,关于卫国如何注重耕种,李锦荣甚至亲自改良农耕器具,由官衙推广,不收取任何费用,这是百姓们想都不敢想的。
许多百姓甚至私下悄悄议论,若是他们也生活在六地便好了,定能吃饱穿暖;听闻卫国还鼓励女子经商,专为女子设立纺织工坊,那可是为家中增收银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