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启明拿着黄承军签字的采购单,正欲离开时,就见上午仓库里那位头发花白的刘工,带着两个年轻的技术员一路小跑,冲进了采购二科的办公室。三人脸上都带着激动未退的红润,眼神热切地寻找着,一看到尤启明,立刻像发现了稀世珍宝一样围了上来。
“小尤同志!可找到你了!”刘工一把抓住尤启明的手,用力摇晃着,声音激动,“你上午画的那个图…那个拖拉机底盘布局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啊!我们按照你的思路讨论了一中午,越来越觉得可行!很多之前卡死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真的太感谢你了!”
两个年轻的技术员也在一旁猛点头,看向尤启明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比较斯文的青年忍不住问:“尤…尤同志,您…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还是?…在哪个大厂干过?这设计思路太…太先进了!”他实在无法理解一个采购员怎么懂得这么深奥的机械设计。
尤启明微微一笑,谦虚道:“刘工,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以前在村里修农机,看过些杂书,胡乱想的。能对你们有帮助就好。”他轻描淡写的把自己的“惊世骇俗”归结为“看书多”和“实践经验”。
“这可不是瞎琢磨!”刘工正色道:“这是真本事!黄厂长看了我们拓下来的图,听了我们的汇报,非常重视!特意让我们来请你过去一趟,想当面跟你聊聊!
正说着,厂长办公室的电话就打到了采购科,点名,让尤启明过去。
接完电话的黄承军,此时有点懵圈,一帮厂里的技术大拿,围着小尤直夸!还一脸崇拜的样子,恨不得拜他为师。厂长又打电话邀请,这…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小尤吗?黄成军感到很茫然。
尤启明心中了然,他跟着刘工三人在黄承军惊愕与好奇的目光中走向了厂部办公室楼。
正在此时,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叮!触发系统特别任务:协助厂里完成研发、制造拖拉机的任务,为“五.一”献礼!系统奖励:500万元系统币。并奖励拖拉机、汽车研发高级技能。系统可提前向宿主提供12马力拖拉机全套图纸,及一台五成新195柴油机。]
“真是瞌睡了送来枕头。”尤启明虽然前世在材料学、飞行器设计领域站在世界的顶端,但他也从未设计过拖拉机和汽车。如果真让他设计,肯定也要花一番功夫。
此刻,尤启明简直要爱死系统了,它总是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提供帮助。尽管设计1台拖拉机,对他来说是小意思,但有了这套图纸,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起码省了许多验证的步骤。他心里默念道:“系统,非常感谢!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造出“争气机”为五一献礼!”
黄厂长50多岁,面容严肃,眼神里透着精明。他亲自在办公室门口迎接尤启明,这规格相当高。办公室的茶几上正摊着那张被精心拓印的设计草图。
“小尤同志,快请坐!”黄厂长热情的招呼,亲自给尤启明沏了一杯茶。上午的事,刘工他们都跟我详细汇报了。了不起啊!真没想到我们厂里还藏着你这样的大才!埋没在采购科,屈才了,屈才了!”
尤启明礼貌的欠身:“黄厂长,您太客气了。我就是碰巧想到一点,能帮上忙就好。”
“一点?”那你这一点可解决了我们厂的大难题!”黄厂长指着草图,眼中闪烁着兴奋和务实的光芒,“小尤,这里没外人,你跟我交个底,这个方案,实现起来难度有多大?大概需要多久?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尤启明知道展现真正价值的时候到了。他不再藏拙,指着草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起来:
1.核心难点:发动机、变速箱、后桥等核心部件的来源和质量。他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是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调拨,哪怕是旧的,能用就行;二是发挥采购科(当然是他尤启明)的能量,尝试从特殊渠道寻找(为后续自己介入甚至提供系统货埋下伏笔)。
2.底盘制造:详细说明了底盘大梁需要的材料强度(建议使用特定型号的槽钢)、焊接工艺要求(必须满焊探伤)、关键连接部位的处理。甚至点出了几个这个时代焊接容易忽视的应力集中点。
3.驾驶室优化:提出了更轻量化、模块化的设计概念,建议使用薄钢板冲压成型(如果厂里冲压设备不行,就分段焊接),重点强调了视野、操作便利性和减震隔音的基本要求。
4.时间预估,他给出了一个相对乐观但留有充分余地的周期,“如果核心部件能及时到位,材料供应跟上,工人技术过关,集中力量攻关,一个半月内组装出1台能跑起来的样车,是有可能的。但要达到稳定可靠的生产状态,需要更长时间的测试和改进。”这个时间点正好卡在五.一之前。
黄厂长和刘工等人听的聚精会神,频频点头。尤启明的分析,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直指要害,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甚至有些工艺细节连刘工这个老技师都没有想到!这哪是一个采购员?分明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
“好!好!好!”黄厂长连说了三个好字,激动的站起身,“小尤同志,你这份见识和能力待在采购科太浪费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在技术科挂个名,就做这个“拖拉机公关项目”的特别技术顾问!不用你天天来坐班,但关键节点、遇到难题的时候,请你务必来指导指导!厂里给你发顾问津贴!你看怎么样?”
这正是尤启明想要的结果!一个名正言顺接触厂里核心技术、培养人脉、甚至未来影响技术路线的身份!
“感谢黄厂长信任!”尤启明站起身郑重表态,“能为厂里的技术攻关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尽力!”
班底的雏形: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刘工和那两个年轻技术员(一个叫张建国,就是那个戴眼镜的斯文青年;另一个叫王铁柱,看起来比较憨厚,但动手能力极强)像跟班一样簇拥着尤启明。
“尤顾问!”刘工已经改了口,语气里带着尊敬,“以后得多指点我们啊!”
“尤顾问,您刚才说的那个焊接应力点能再详细说说吗?”张建国求知若渴。
“尤顾问,您看咱们第一步是不是得把底盘大梁的材料定下来?”王铁柱更关心实际动手。
尤启明看着眼前这三张充满热情和求知欲的脸,心中十分满意。刘工是厂里的技术权威、有威望;张建国有理论基础很专业;王铁柱踏实肯干,执行力强。这三人组合正好是一个技术团队的雏形。好好引导,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他未来商业帝国技术班底的第一块基石。
“刘工,张工,王师傅,大家别客气。”尤启明态度亲和,“技术问题,我们随时可以交流。这样,你们先把厂长安排的核心部件申请和材料清单整理出来,需要采购科配合的直接找我或者黄科长。底盘设计图,我这两天抽空细化一下,画个更详细的给你们参考。”
“太好了!”三人喜出望外。
尤启明与他们又交流了几句,才在三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离开。他知道,今天在胜利修造厂播下的这颗技术“种子”,已经开始悄然发芽。而他,尤启明将以“采购员”和“技术顾问”的双重身份更深地扎根于此,为即将到来的风起云涌,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让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又将他拉回了那个顶级实验室里。
他晃了晃自己的脑袋,想起系统的任务、等待他开启的密室,眼神锐利而充满期待。
临江市的舞台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的一角,而香江的蓝图,正在他心中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