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墨迹未干,宝安那片被圈定的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建筑魔术”。
“启明集团”的建筑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将规划图纸迅速转化为大地上的钢铁森林。
史云鹏和黄将军并未立即离开,他们决定留下来,亲眼见证这奇迹的诞生。尤继武更是以管委会主任的身份,直接驻守一线,协调各方,虽然他很快发现,“启明建设”的自动化程度之高,需要他亲自协调的事务并不多。
建设的核心是“模块化预制”,与“机器人协同作业”。在划定的产业园区域边缘,临时建立起数个大型的自动化预制件工厂。巨大的激光切割机、液压弯板机、焊接机器人在中央控制系统的指令下,日夜不停的工作,就将钢材、新型复合板材加工成标准化的墙体、楼板、承重柱、屋顶桁架等构件。这些构件,精度极高,边缘预留好了对接孔洞和管线通道。
与此同时,园区的基础平整工作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上千台重型工程机器人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按照数字蓝图将土地整理的如同棋盘般规整。深埋的综合管廊有专门的隧道掘进机器人一次性成型,预埋好各种规格的管道线缆。主干道路基被反复压实,然后由铺路机器人铺设上一种速凝高强的黑色复合材料,平整如镜,坚固异常。
当第一批建筑预制构件被大型运输平板车运抵指定位置时,真正令人惊叹的组装开始了。
数十台高大的塔式吊装机器人耸立在工地各处,他们拥有多关节、可多向运动的吊臂,定位精度达到了毫米级。更多的、被称为“建筑蜘蛛”的中型机器人,则在已初步成型的结构上攀爬穿梭。它们通过吸盘、磁力爪或者机械爪握点灵活移动,负责构件的微调、定位和初步固定。
只见一块巨大的、预装了部分墙体和窗户的楼板被吊装机器人精准地吊起,平稳地移送至指定坐标上空。下方的“建筑蜘蛛”们早已就位,伸出机械臂引导楼板下方的卡榫与下层结构的承重柱顶端的接口对齐。伴随着一阵清脆的液压锁死声和电子提示音,楼板严丝合缝地安装到位。几乎同时,另一组机器人沿着预设轨迹,挥舞着激光焊枪或高强螺栓枪,对连接点进行永久性固定。
墙体、立柱、屋顶……各种构件像搭积木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生长”。没有传统工地的喧嚣人声、杂乱建材和漫天尘土,只有机器运行的低沉嗡鸣、构件对接的金属轻响,以及AI系统之间无声的数据流交换。整个工地仿佛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自动化工厂,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最优计算,高效、精准、冷静。
史云鹏站在专门搭建的观摩台上,举着尤启明为他提供的,可以穿透轻微障碍,显示建筑内部结构图的特殊望远镜,看的心潮澎湃。他对着身边的黄将军和尤继武感叹二道:“这哪里是在盖房子?……这简直像是在打印1栋大楼!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打了半辈子仗,搞了十几年建设,从未想过厂房还能这样盖!”
黄将军同样震撼,他更关注的是,这种模式背后的战略价值:“这速度,这效率……如果用在国防建设,比如前线机场、永备工事的快速构筑上……启明这小子,这是每次都能给人惊喜啊!”
尤继武微笑着补充道:“不仅是速度快。模块化设计和机器人施工,确保了建筑质量的极高一致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大部分工序在预制工厂完成,现场施工废弃物减少了90%以上,对环境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
短短一周,首批入驻的五个项目——五吨载重卡车厂、电动吉普车厂、电动三轮车厂、通信器(手机)厂以及核心的研发中心一一的主体厂房钢结构已经巍然屹立。银灰色的外墙板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流线型的屋顶设计充满未来感。内部的装修、管线安装、照明系统铺设等工作,同样有专门的机器人队伍紧随其后,同步进行。
产业园的轮廓,已然清晰。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破土而出,初具雏形。